琼中:村美民富乡愁浓 黎风苗韵醉游人
中央媒体看海南
■ 新华社记者 王晖余 罗江
碧水青山相映成趣,独具黎苗风情的民房错落有致……富美乡村里,乡愁处处可觅。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琼中实施产业富民、特色居家乡村、文化传承、社会管理创新四大工程,“连点、串线、成片”打造了249个富美乡村,并将逐步实现全县544个自然村全覆盖。村美、业强、民富的乡村振兴蓝图在富美乡村建设中徐徐绘就。
保护生态底色打造宜居家园
青山掩映、绿树萦绕间,38栋新房鳞次栉比,硬化路贯穿全村。在琼中县营根镇,合罗村村民陆续搬进新居。一年多前,村里还有70%以上的房子是危房。
“用石头和红泥砌的瓦房一下雨就漏水。村里没路,摩托车都开不进来。人畜混居、污水横流,走路得卷起裤脚。”合罗村村民王万东说。去年起,琼中结合脱贫攻坚整村推进打造合罗富美乡村,村庄一改往昔脏乱差的容貌。
与合罗村一样,一个个黎村苗寨正在美丽蜕变。琼中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打造生态宜居、可游可憩的富美乡村,到2020年将实现544个自然村全覆盖。
村庄建设前编制了总体规划,充分保护原生态风光。走进湾岭镇大边村,一个湿地花园式的污水处理系统引人注目。正值午后,村民在花园休闲纳凉,污水经过地下设施处理后清澈透明,徐徐流入景观池塘。
琼中县富美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国清介绍,2016年起,琼中在全省率先通过PPP模式推进乡村水环境处理系统建设。目前,已有259个村庄建成污水处理系统。
全面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治理模式;镇村道路硬化通达率实现100%……财力有限的琼中整合了4.7亿元专项建设资金、涉农资金实施富美乡村建设。
擦亮绿色招牌作好“农”“旅”文章
坐落在鹦哥岭半山腰的便文村内,冠盖如伞的百年榕树承载着琼崖革命的红色记忆。便文村因位居深山,长期贫困落后。琼中结合富美乡村建设,构建起“五片八区十线”的全域旅游格局。以红色黎家为主题的“番道—便文”乡村旅游线路串起11个黎族山村。
游客慕名而来寻访革命印记、观赏雨林景观,山村人气渐旺。便文村村民王秀尾家的民宿、农家乐接连开门迎客。“山区耕地少,过去收的粮食只够口粮,现在吃上‘旅游饭’每月能挣3000多元!”
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琼中县委书记孙喆介绍,琼中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富美乡村以生态旅游业和绿色农业为主导产业,遵循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理念精心打造。
在什统村村民王传能的蚕房里,桑蚕嚼食桑叶沙沙作响。2015年起,什统村村民在政府扶持下盖起蚕房种桑养蚕。仅靠养蚕,王传能家每年就有近2万元收入。目前琼中养蚕农户已达2000多户,养蚕户出售蚕茧户均收入1.74万元。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琼中培育了深山养蜂、林下种益智、林下养山鸡等生态农业业态。
凝聚共识合力重塑文明乡风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转变。在合罗村,贫困户王梅兰兼任村里的保洁员,每月有800元补贴。
“农民是富美乡村的受益者,也是富美乡村的建设主体。”李国清说,富美乡村建设动员农民广泛参与,激发他们自身发展和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
在富美乡村建设中,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服务作用不断强化。漫步便文村,党旗形状的标识牌处处可见,扫描二维码即可显示村党小组成员和联系方式。琼中在富美乡村植入“党员驿站”,驿站既是为村民办实事的便民中心,也是服务游客的旅游咨询服务平台。
党建聚民心,乡风醉游人。番道村黎族传统文化浓郁,村民自发组建了民间歌舞文艺队,创作了打柴舞、竹排舞等10多个歌舞节目。每逢节假日,黎族村民走上乡村大舞台,为游客表演黎族传统民歌舞蹈和黎锦技艺。
文明乡风是富美乡村的灵魂,琼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累计建成乡村大舞台116个,设置农村书屋100个。
10月10日,海南“山栏杯”黎族民歌大赛琼中站初赛在番道村唱响,吸引全县民歌好手同台竞技。“群众热情高涨,光我们乡就有40多人报名参赛。如今村里各类文艺活动不断,提升了群众的精神面貌。”什运乡党委干部王世雅说。
(据新华社海口10月26日电)
相关链接:
海南琼中对出售蚕茧进行补贴 补贴总金额达447.2万元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