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内外部环境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情况,国际上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抬头,国内一些人对经济前景产生迷惘甚至悲观情绪。其实,中国经济基础深厚、韧性强大、动力充足、制度优越,完全有能力应对挑战,行稳致远。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态势长期向好。众所周知,中国自1978年到2017年,GDP连续40年保持年均增速9.5%左右,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大,势必出现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粗放式投资收益率下降、供给变化不适应需求变化、经济增速下行等新情况,这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及时提出稳中求进总方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稳步推进转结构、调方式、稳增长、惠民生、防风险,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前三季度,面对异常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国GDP增长6.7%,就业、消费、投资、外贸、收入等呈现良好上升势头。这表明我们的应对方针是正确的,措施是得力的,实现了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的延续。
其次,我国实体经济强大支撑经济韧性好。判断经济状况要看大趋势,而决定经济大势的基础性因素是产业结构形态。西方国家已经并继续处于去工业化轨道,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约占3%,第二产业增加值约占12%,第三产业增加值约占80%,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已经严重衰竭,金融业过度膨胀,来自金融投资的获利成为大公司和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经济严重虚拟化,这是导致西方国家经济增速普遍低迷,各类经济社会矛盾尖锐化的主要原因。与西方国家相反,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17年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8%,第二产业增加值占4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52%,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占比远远高于西方国家,这是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之所在。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也出现了实体经济中供给与需求失衡、房地产发展与实体经济失衡、金融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失衡的问题,中央政府积极应对,一方面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意愿。目前,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成效显著,全行业实现扭亏增盈,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实体经济不断加强,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我国经济基础牢、韧性强的特性进一步凸显。
再次,创新引领增长动能快速转换。当前世界科技正在酝酿新的突破,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谁抓住了本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先机,谁就能率先实现经济动能转换,从而跨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实力大幅增强,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2017年,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为2.15%,超过欧盟15国2.1%的平均水平。国际科技论文总量比2012年增长70%,居世界第二;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一,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三。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升至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第20位升至第17位,中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今年前三季度,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8%。这表明,积极贯彻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培育产业竞争力,我国正一步步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目标迈进,新产业快速涌现,新动能加快成长,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及由此形成的新动能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最后,我国独特的制度和体制机制保证经济行稳致远。一国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关键取决于是否拥有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私人资本的垄断权力过度膨胀,贫富差距扩大,不平等加剧,政治分化,经济停滞,发展失去方向。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既能够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首创精神,释放经济活力和创新潜力,又能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伟大创举,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优点的有机结合,具有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强大能力,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
(作者:何自力,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教授)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