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1月22日电(记者李倩薇)80后的钟波从毛坯房开始创业,想颠覆传统电视;海归博士李进50岁再创业,建起一个巨型的新药“种子库”;科技界的“小岗村”改革,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西部中心城市成都加速构建创新生态圈,人才、资金、技术、平台等创新要素不断聚集,这样的创新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新经济带来新动能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仅仅成立5年的成都极米科技在投影类产品领域销售额就突破3亿元。 “我们最开始是租了个毛坯房创业,挺艰难的。”极米科技创始人钟波说。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看到了公司潜力,给予了租金减免等政策扶持。“解决了后顾之忧,我们就更专注于产品创新。”
“我们创业的初衷是想颠覆传统电视,以较低价格满足消费者对于大尺寸视觉效果的需求。”钟波说,通过技术突破,公司主打的“无屏电视”产品很快成为业界“黑马”,相继获得2017年度及2018年度CES创新大奖,在国际上展现了“中国智造”的实力。
为培育更多像极米这样的成长型企业,寻找城市发展“新引擎”,成都市搭建平台,连续举办4届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提供金融支持,设立百亿级新经济发展基金;深化机构改革,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加速产业升级,支持培育分享经济、数字经济等“六大新经济形态”。
对于创新的支持带来了倍增效应——目前,成都已落户世界500强企业285家。2017年,成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9400亿元,同比增长11.8%;新增科技企业2万家,增长55%;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中西部前列;世界领先的地震预警技术、大型运动社区“咕咚”、最火游戏“王者荣耀”在这里诞生……
创新人才不断聚集
2012年,在成都高新区的力邀下,50岁的李进博士辞去全球某著名药企化合物总监一职,来到成都创办了先导药物,获得了高新区多方支持。
如今,先导药物已成为全球可运用“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进行规模化新药研发合作的3家公司之一。2015年以来,公司公开交易额在全球3家同类企业中排名第一。
目前,先导药物已完成约3100亿个DNA编码化合物的合成,建立起一个巨型的“新药种子库”,能显著提高重大疾病疑难靶点的药物发现效率、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降低成本。其自主研发的新药HG146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为吸引更多像李进这样的人才,成都正大力实施人才新政,在全国率先建立包含176项人才管理服务的清单,为人才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创业扶持等多层次支持。
如今,成都市已聚集56所高校、6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近500万各类人才,为创新提供了活力源泉。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蓝光英诺、奥泰医疗等一批企业的创业者均是海归博士,相继研发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全球首创的3D生物血管打印机……
科技界的“小岗村”改革在路上
西南交通大学的黄楠教授研究了一辈子的“血管支架”,但当他的重要成果“第一代可降解血管支架技术”出来时,却没有企业愿意投资。然而到了2016年,第二代血管支架技术还在试验阶段,主动上门要求转化的企业已蜂拥而至。
为何前后冰火两重天?“当年所有权模糊,企业担心投资打水漂,不敢投资。改革后明晰了所有权,锁定了收益,企业自然愿意投资。”成都市科技局局长卢铁城解释道。
这一改革,就是被称为科技界“小岗村”试验的成都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2016年,成都出台新政,明确职务发明人可对科技成果享有不低于70%的股权,这在全国属于首创。
这一改革充分激发了科研人才的创新活力。改革前,西南交大3年时间仅转化7项专利;改革后,仅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200多项专利的分割确权。截至目前,相关高校院所已完成400余项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近1000项成果在成都转移转化。
随着创新创业生态圈的构建,一批重要成果在成都涌现: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机头、通信导航系统均是“成都造”;国内首条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京东方成都生产线正式投产……作为2018全国双创周的主会场,成都正加快构建西部创新高地。
相关链接:
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系列报道(五)|物种回归:湿地生态融入城市生态圈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