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综合体”闪耀羊山智慧
“羊山”地区主要为由新生代玄武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的火山岩台地,大部分地区土层浅薄,地面石砾分布普遍,地下水位低,土壤透水性强,河流、水田稀少,为典型的缺水地区。所以,在羊山地区有火山地区奇特的婚俗——“数缸订婚”,在当地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不嫁金,不嫁银,檐下缸多就成亲”。
11月28日央视播出的《羊山探奇》节目中,53级台阶的永兴镇“四眼井”、现存人工开挖最深的遵谭镇古井,以及被誉为冠绝海南的第一大井石山镇迈宝仙井,各种造型独特、深浅不一的水井,弥补了火山熔岩地区干旱缺水的困扰……在海口210多口具有文物价值的古井中,羊山地区的数量十分可观,是缺水的羊山地区人民的智慧成果。
“今天看到的羊山地区这种湿地系统,是一个典型的热带滨海区域火山熔岩地区的自然——文化遗产综合体,闪耀着生态智慧光芒,我们将此称为‘羊山生态智慧’。”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羊山区域这种特定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条件下,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之紧密相联,其聚落格局、建筑材料、种植方式、物种选择、水资源利用方式等,呈现出与火山熔岩自然环境的高度适应,形成一个协同进化体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羊山,除了遍布在羊山地区的水井外,还有号称海南都江堰的旧沟、新沟古水利工程,富有生态智慧拦蓄水结构的火山石蛇桥,有冬暖夏凉的火山石民居及院落,有迎水面呈鱼嘴状结构的五孔尖墩石桥等。这些独特的文化就像一扇窗,展示着琼北地区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和丰厚的历史传承,也展示着羊山人民朴实的生存智慧和悠久的生态文明。
这是火山与湿地的故事,亦是人类与湿地和谐共处的美丽篇章。
“稻田与湿地邂逅”田园文化独特
水漫为洋,水退为田,这是羊山湿地特有的“田洋”文化。
“羊山地区既满布区域性、大面积、多类型的湿地,又拥有海口周边不可多得的天然森林,共同构成了水陆结合的立体生态系统,这在海南并不多见,是海南的一块天然财富。”卢刚介绍,羊山湿地的形成与海口羊山地区的火山熔岩地貌有密切的关系,“火山”与“湿地”的融合是一种特殊的视觉体验,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目前,羊山湿地大部分地区还处于未经开发的“原生态”状态,水草丰茂、水体清澈,湿地边上有极具本土特色的公庙和古色古香的村落,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如,散落在稻田、沼泽生态系统中的火山石,既是鱼类、底栖动物喜栖场所,也是鸟类重要的停歇点以及捕食场所,因上面长有苔藓,又是昆虫等群聚的地方,这些苔藓、昆虫、鱼、鸟构成简单的食物链、食物网,形成了一个小的生态系统。
羊山湿地内生长的水蕨。石中华 摄
尤其独特的是,火山石间露出的淡水泉形成涓涓细流,滋润着野生荔枝群落和热带林,“野生”荔枝林和村落周边的茂密植被与湿地水乳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热带林——火山涌泉——河溪——沼泽湿地复合体”“野生荔枝林——热带林——淡水泉——草本沼泽复合型火山熔岩湿地”。
淡水泉出露、漫溢、汇流、聚集,形成一个个看似在空间上离散,实际上具有水文功能联系的湿地与大面积稻田镶嵌交混,在其间热带林岛状分布,形成具有独特风貌的“田洋”这一热带特色湿地。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