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海南严守生态底线,不断改革创新,全面修复生态,一幅新时代美丽中国的海南篇章正在琼州大地铺展
森林覆盖率62%以上,全省主要河流湖库、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超过94%,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9%以上……12月的海南,绿草如茵,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成为众多省外游客冬日的首选目的地。
今年4月,海南迎来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历史新机遇,被国家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成为海南新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
记者采访了解到,半年多来,海南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生态底线,不断改革创新,全面修复生态,一幅新时代美丽中国的海南篇章正在琼州大地铺展。
守住底线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初冬时节,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意盎然,林业工程师李诗川涉水查看红树林长势,穿过淤泥深厚的潮间带,不时有鱼、虾、蟹觅食嬉戏,鹭鸟成群飞过。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保护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物种最丰富、群落结构最好的红树林。李诗川修复红树林20余年,见证了红树林面积的不断恢复。
目前,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已成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区——海口江东新区的组成部分。这里将被打造为世界一流的零碳新城和全球领先的生态CBD。
红树林的变迁是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的缩影。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海南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探索前行:从1999年在我国率先建设生态省,到2010年建设国际旅游岛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再到今年确定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在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的道路上,不断构筑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度。
良好的生态环境一直是海南生存的底色,也是海南发展的亮色。正如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时所说,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破坏了就很难恢复。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是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对海南提出的要求,也是一个生态省应有的自觉。
按照全省一盘棋的思路,海南在“多规合一”改革中为海南整体发展绘制了一张蓝图。其中,生态保护红线是最早划定的,成为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从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出发,海南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的33.5%;近岸海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8316.6平方公里,占海南岛近岸海域总面积的35.1%,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60%以上,构建了全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
今年以来,海南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目标,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为主线,按照山水林田湖海系统保护要求,推进生态保护红线校核优化工作,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保障生态安全。
海南省委主要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海南迎来新一轮大开发、大发展,要充分发挥“多规合一”引领发展和对资源配置的指导、管控作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做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顶层设计。
整改修复偿还生态历史欠账
位于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一项总投资近2000万元、总面积近2000亩的退塘还林还湿项目日前正式开工,预计2020年12月竣工。
“项目将打造更加适宜红树林生长的优良环境,恢复鸟类、鱼类等生物多样化环境。届时,项目还将以保护生态为主题,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助力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三亚市林业局副调研员吴展鹏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这是今年海南开展的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其中之一,意在恢复曾经被破坏的生态,偿还历史欠账。
对环保工作认识和推进不够;海域岸线自然生态和风貌破坏明显;沿海市县向海要地、向岸要房等情况严重,对局部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或破坏……去年底,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在对海南开展一个月的环境保护督察后,反馈的督察意见针针见血。
这一次环保督察可谓对海南历史累积的环保问题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针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海南以问题为导向,按方医治、对症下药、真抓真改。
依法拆除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启动退塘还林还湿、开展生态修复生态补偿……被中央环保督察点名的市县纷纷行动起来。
今年5月,海南研究制定了《海南省贯彻落实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围绕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提出的56个具体问题,制订了172条整改措施清单,通过细化明确整改责任单位、整改督导单位、整改目标、整改时限和整改措施,一项一项整改,一项一项验收,一个一个销号。
截至今年11月底,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海南的2358件信访件,已办结2264件,办结率96.01%,责令整改责任主体1794家,立案处罚649家,罚款3940.31万元,立案侦查19起,拘留49人,约谈504人,问责299人。
伴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生态环境受损、风貌失序、交通拥堵、违法建筑蔓延等“城市病”也在海南滋生、蔓延。
作为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城市,近几年海口、三亚通过“城市双修”,陆续推进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三亚东岸湿地公园、三亚鹿回头滨河公园等一批“城市双修”项目。河水清了,海岸美了,绿地多了,整个城市的环境显著改善,市民游客的幸福感大大增强。
今年10月25日,在迪拜举行的《国际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海口获评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这是对海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湿地入城”的最好褒奖。
为了更好保护海南的绿水青山,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海南日前正式发布《海南省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方案(2018—2020年)》,在全省全面启动“城市双修”工作,通过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
海南省住建厅副厅长陈孝京告诉本刊记者,“城市双修”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城市短板的客观需要,是推动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力量。
“到2020年,海南全省自然生态系统得到全面恢复和修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陈孝京说。
创新体制
构筑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度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多年来,海南不断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作出积极探索。
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鼓励海南省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赋予海南新使命、新重托。半年多来,海南在生态文明机制体制创新上不断尝试,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路。
一来,调整考核“指挥棒”,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权重。今年起,海南取消12个生态敏感市县GDP、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考核,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权重,把生态环保列为一票否决事项,从考核制度设计上把生态放在首位。此外,海南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已经完成。
二来,建立起大环保的管理体制。今年9月底,海南在全国率先开展党政机构改革。在生态环保方面,海南整合分散的生态环保职能,组建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建立起大环保的管理体制。
“通过组建省生态环境厅,整合了分散化、碎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加强管理职权,建立大环保管理体制,使得新机构能够统筹各类环境因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监管等工作,对推进生态环境监管、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邓小刚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在省级层面的机构改革完成后,海南还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以及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把这三项改革统筹衔接,有序推进,切实建立起适应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要求的生态环境机构职能体系,为海南持续保持优良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向国际生态环境质量标杆地区看齐提供保障。
三来,积极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热带雨林等国家公园。海南岛分布着我国保存最好、最集中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弥足珍贵的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目前,海南已启动设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面积约4400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陆域面积的13%,涉及全省9个市县、39个乡镇。这也是我国第一个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邓小刚说,由省生态环境厅牵头负责,成立专班、专人负责,研究起草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按程序报批后有望于近期出台。《实施方案》围绕海南到2035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目标做顶层设计,并对海南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实施路径和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行积极探索。
相关链接:
图视|知名企业抢抓机遇投资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