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追梦圆梦,从三系杂交水稻到两系杂交水稻,再到第三代杂交水稻的研究,我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我从工作开始,一直在稻田里耕耘、拓荒,也从壮年走到了老年。今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回想当年,从对经典理论产生怀疑,到迎难而上开始杂交水稻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一个又一个攻关目标取得突破,一路走来,梦想伴随着奋斗,既有探索的艰辛,又充满奉献的快乐。
袁隆平“禾下乘凉梦”雕塑。他曾梦见水稻如高粱一般高,穗子和扫把一样长,谷粒犹如花生米那样大,人们可以坐在稻穗之下乘凉。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魏科 摄
20世纪80年代的袁隆平。图片由湖南文明网提供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路有饿殍的景象深深刺痛了我,我意识到自己既然是学农出身,就应该为农民增产粮食、为人们吃饱饭作贡献。1964年,我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经过9年的艰苦努力,1973年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1976年起,杂交水稻得以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这项科研成果让中国人有了彻底摆脱饥饿的希望。
1978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拓荒。也是在这一年,我的科研生涯相应发生重大转变,晋升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使我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改革试验田。从此,我就在试验田里年复一年地耕耘、播种,希望把杂交水稻的种子播撒到神州大地。40年过去了,实践表明,杂交水稻一般可比常规稻增产20%。近年来,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而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65%。杂交水稻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每年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
科学研究无止境,我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近十多年来,我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期超级稻攻关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目标的实现,比我的预期提前了5年。
2009年9月,袁隆平带各国朋友参观试验田。新华社发
从2015年开始,我们又向超级稻新的目标发起了攻关:大面积示范每公顷达16~17吨!迄今,也已取得重要进展。2015年到2017年,云南省个旧市的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已连续3年在6.8公顷的示范片上实现每公顷超过16吨。2018年,这个示范片更是突破了大面积高产示范,平均单产每公顷17吨,创造了新的大面积种植水稻产量最高世界新纪录。
这40多年来,我深切地体会到党和国家对农业、对科技的重视,特别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钻研科学技术的积极性,杂交水稻技术的研发也是得益于此而大力发展,产量纪录频创新高。我追求高产的梦想一步步成为现实,“禾下乘凉”最终将梦想成真,令人欣慰。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的追求,为了完成这个心愿,我和我的团队积极推动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的进程。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始于1979年。当时,农业部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通过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0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我聘为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在我国政府的推动下,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推广,在东南亚、南亚、南美、非洲等多个国家的试种示范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造福世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国种子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既解决当地的粮食问题,又发挥了“外交王牌”的作用。
2014年9月13日,袁隆平使用遥控器操控飞行器喷灌杂交水稻试验田。湖南日报记者赵持 摄
2017年9月29日,袁隆平在湖南湘潭河口镇的试验田中查看低镉水稻的长势。新华社发 薛宇舸 摄
一路走来,我于1981年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2001年获得首届最高科技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此外,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和以色列“沃尔夫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成绩代表过去,原来我只想搞到八十岁,但是面对新时代新机遇,老骥伏枥,我还要拓荒不止、奋斗终身。
其实,我只是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代表,我的故事就是一个为亿万民众解决粮食问题的故事。我衷心希望,杂交水稻这一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中国人“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能力,同时,也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袁隆平口述,辛业芸、刘忠宏整理)
相关链接:
祝贺!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获得未来科学大奖
袁隆平团队在迪拜成功试种“沙漠海水稻”
碧桂园与袁隆平院士团队正式签署协议 共建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人民日报:袁隆平沙漠水稻“世界波”折射创新力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