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自称无能力偿还债务,一面却将轿车过户到他人名下后照常驾车出行。针对被执行人这种有钱不还的“老赖”行为,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人民法院将限制被执行人驾驶小型汽车列入限制高消费选项,发出全国首张限驾令。
《法制日报》记者近日从丽水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随着信息化执行越来越普及,限驾令已在丽水全市推广,让欠债不还的失信被执行人“寸步难行”。
限制驾驶汽车填补空白
近年来,法院的执行措施日益完善,与各部门的联动也更加紧密。布控,限制乘坐飞机、高铁,限制住高档酒店,限制在银行贷款等措施,不断挤压着“老赖”的生存空间,但限制其驾驶小型汽车,却一直是个空白。
2016年3月,云和法院发出全国首张“限驾令”。2017年5月,云和法院开发的限驾令App正式投入使用,进一步方便了执法。2017年8月,丽水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在全市推广使用限驾令的决定。至此,这一空白被填上,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维护。
“这是车钥匙,我把梅某的奥迪汽车送过来了。”2016年3月23日,迫于限驾令带来的压力,被执行人梅某只能同意拍卖其汽车,派人将车从杭州送到云和。这辆车随后进入评估拍卖阶段。
这是云和法院开出的全国首张禁驾限高令,首次将被执行人驾驶小型汽车纳入高消费行为限制范围。
根据生效民事判决书,梅某应向申请执行人章某履行40万元付款义务。云和法院于2015年12月30日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但梅某在之后的近3个月里一直未履行还款义务,逃避法院执行。直到收到云和法院的限驾令,梅某才交回车辆同意拍卖。从发出限驾令,到被执行人送回车辆,只用了3个工作日。
限驾令督促执行效果明显
梅某的情况并非个案。
云和法院院长叶爱英坦言:“法院执行局经常接到当事人的举报,称被执行人照常驾驶汽车,希望我们采取措施。但是查询结果却经常令我们失望:汽车并不是被执行人名下财产,同时也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车是被执行人的财产。他们为躲避债务,把汽车转到某个亲戚或朋友名下,自己依然享受驾驶汽车的权利,面对法院执行,不是躲就是拖,申请人的合法利益难以得到维护。限驾令的出台正是为了限制‘老赖’这种行为。”
那么,何不直接吊销被执行人的驾驶证,从源头上限制呢?叶爱英解释,吊销驾驶证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限驾令只是限制被执行人的驾驶行为,目的是促使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并不剥夺其拥有驾驶证的权利。
就如何规范使用限驾令,云和法院专门出台了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了被执行人为自然人,但公交车驾驶员、出租车驾驶员等专职驾驶员除外;如果被执行人确实因生活或经营必须驾驶小型汽车,应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获准后方可驾驶。一旦被执行人违反限驾令,经查实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予以拘留、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在解除限驾令方面,被执行人履行完毕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即可解除限驾令。限驾期间,被执行人提供切实有效的担保或经申请人同意,也可以解除限驾令。
与交警开展协作执法
为了确保限驾令发挥作用,云和法院制定了举报奖励制度,但收效并不显著。为了让限驾令真正落到实处,云和法院开发了限驾令App,利用“互联网+”将数据整合,与交警部门合作,由交警在日常查处违法的执法过程中进行查核,通过手机上安装的App扫描驾驶员的身份证号或驾驶证号,与数据库进行实时比对,找出被限驾的被执行人。一经发现,不论被执行人驾驶谁名下的小汽车,都将对其采取罚款、拘留等措施,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2017年5月9日,限驾令App正式投入使用,很快就取得了实效。当年8月31日,丽水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了在全市推广使用限驾令的决定。截至2017年年底,这款App被下载2830次,用户注册115人,使用查找8479次,查获20人。因限驾令措施促使92件案件得以履行或和解,执行到位标的453万余元。
这一方便执法的App也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举办的信息化应用“小创造、微创新”大赛中荣获“十大微创新项目”,并在第九届长三角地区法院工作会议上,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关注和肯定。
2018年年初,丽水中院在此基础上再次创新,将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导入交警警务通,民警通过比对驾驶员的身份证或驾驶证,能立即查获被限驾的失信被执行人,更为方便快捷。在丽水两级法院开展“春雷行动”期间,法院和交警部门联合行动,首次使用交警警务通查找被限驾人员。
“飞机、动车不能乘坐,没想到现在连车都不能开了。”因限驾令被执行法官带回法院的孙某,深刻认识到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的严重后果,最终履行了2万元执行款,并缴纳了因违反限驾令而被处以的2000元罚款。
据统计,“春雷行动”期间,丽水两级法院共查获限驾被执行人165人,扣押车辆67辆,司法罚款48000元。
云和法院创新实施的限驾令举措在丽水全域开始显现出强有力的惩戒效应。经过两年多实践,限驾令在丽水的使用已和布控措施一样成为常态,在查找被执行人、维护申请人权益上发挥重要作用。(记者 王春 通讯员 曾翠 吴玉燕)
相关链接:
如何堵住互联网红利的“失信漏勺”?关键在治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