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下了个人所得税App 发现“被入职”咋办?
3招“脱坑”
1让对方删除 2向部门投诉 3向警方报案 省税务局:已关注到相关信息并介入了解
随着个税改革调整,诸多海口市民下载了由国家税务总局开发的“个人所得税”App,海南省税务局也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该app的具体使用方法。但是近日有市民反映,在个人所得税App个人中心的任职受雇信息中,发现自己供职于自己完全没有听过的企业或单位。
市民很纳闷 填个税App填出问题
现供职于海口某商业银行的符女士于日前下载了“个人所得税”App,并通过人脸识别方式对个人信息进行了认证。然而在通过认证后,黄女士却发现,在该App内的任职受雇信息中,居然有她从未供职过的单位。
“我只在这一列表中提到金融公司和目前就职的银行海口分行工作过,对于信息中显示的这家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中心,我从来没有待过。”记者查看黄女士的任职受雇信息列表发现,显示出的三家公司都写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但对于黄女士的职务、任职受雇日期和离职日期都没有显示。
同样,下载该App查询了自己任职受雇信息的小陈(化姓)表示,他也“被入职”了。而且,“被入职”的这家公司他还有印象。
“我当时在琼海就是通过这家房产中介公司购买的二手房。为了买房,我给他们留下了我的个人信息。”小陈认为,这家公司存在擅自使用他人信息的嫌疑,很可能侵犯了包括他在内的购房人的权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有法律界人士告诉记者,根据我国现行税法,大部分企业需要缴纳税率为25%的企业所得税,但其中包括员工工资在内的一部分支出可以被免于征税。“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因此,莫名出现企业公民的雇用信息中,有可能是该企业确实为该公民缴过税,更有可能是这家企业通过“隐性员工”虚列工资虚增企业成本,意图偷税。法律界人士分析,“任职受雇信息”出现非当前任职受雇单位,有两种可能。
该单位以纳税人的身份代扣代缴过个税
第一种是纳税人和该单位有过任职关系或薪酬关系,该单位以纳税人的身份代扣代缴过个税。比如在同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跳过槽的,跳槽之前的单位也会出现在“任职受雇信息”中。或者,在同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在当前任职受雇单位以外取得过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收入,发放报酬的单位也会出现在“任职受雇信息”中。
有啥影响
这种情况下,纳税人只需牢记一点:该单位在当前纳税年度给自己发过涉税薪水或报酬。如果到下一年,这家单位不再向自己发放,这些信息就会消失。对于纳税人来说,这些信息都不会有什么影响。
不法企业冒用他人信息偷逃企业所得税
第二种情况,如果纳税人确信与出现在“任职受雇信息”中的单位没有关系,不排除个人信息被冒用的可能。本次税改前,自然人纳税人的纳税信息没有全国联网。
个别不法企业利用这个漏洞,冒用他人信息,通过虚报工资,偷逃企业所得税,这是税务部门和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的违法犯罪行为。
有啥影响
这种情况对于纳税人的影响较大。因为这样会提高纳税人的税前收入,虽然他并未从那家单位取得工资薪金。而税前收入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和税率表就会相应上升,个税支出也就会增加。
此外,新个税法要求取得两处以上综合所得的纳税人进行年度汇算清缴,虚假受雇也会给纳税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身份信息从哪来?
或为非法途径购买
律师表示,获得个人信息的途径很多,例如身份证外借流出,“也不排除通过非法途径购买身份信息。一些企业往往会把这些冒用人员的工资做在纳税标准以下,每个月再向有关部门进行‘零申报’即可。”
被盗用咋办?
税务部门:信息有误可申诉
记者了解到,在个人所得税App中“任职受雇信息”部分中的“详情”页面,有一个“申诉”选项。如果在信息列表中出现了一个从未就职过的公司,用户在“申诉”部分选择“从未任职”的选项,并在填写理由后进行申诉。
海南瑞来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建认为,如果市民查找对方公司联系方式,可要求对方公司删除自己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可向相关税务部门投诉。如果确定涉及到个人信息泄露,也可依法向公安机关报案处理。
针对省内居民反映的类似情况,记者也向海南省税务局进行了反映。省税务局相关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表示,目前省税务局部门已经关注到相关信息,并介入了解。
相关链接:
提醒!个人所得税APP正式启用 提前填报下月即可享受扣除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