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教辅类APP进校园引热议
海南严禁有害学习类APP进校园
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如今教育辅导APP纷纷走入中小学校园。然而,一些APP却打着智能化学习招牌,内设游戏、娱乐等板块,并要求家长付费,成为小学生写作业“一拍即抄”的依赖性软件,引来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担忧。连日来,记者就此走访了一些学校老师、家长以及教育专家和相关部门了解到,日前我省教育部门将对中小学校正在使用的学习类APP进行排查,坚决禁止有害学习类APP进入中小学校园。一些老师也表示,虽然学习软件可以作为书面作业的一种补充,但不能成为作业主体。
学生对“作业神器”可能产生依赖
中小学校园APP种类繁多,六年级学生家长陈女士说,孩子一直在用作业帮,在刚开始确实有所帮助,有了它,孩子不懂的作业和习题可以随时查找,确实轻松不少,但随着孩子年级越来越高,这类软件不能一劳永逸,而且很多解题过程并不详细。
“孩子的平时成绩并未得到提高,反而变得越来越不爱思考,作业不会做就直接打开软件去拍照。”陈女士发现自家孩子和周围同学对该软件都有依赖性,直观的答案使得孩子越来越懒得思考。
“我们不赞成孩子使用这些能直接看到答案的‘作业神器’,一时的便利不会让学习有进步,反而还会使思维方式变迟钝。”市第七中学教师詹菁认为。
家长对教育信息化褒贬不一
记者采访发现,家长对教辅类APP褒贬不一。“学校推荐的APP应该经过审核,只要未向家长收取费用,又能够给学生学习带来益处的,当然支持。”家长张先生说。
家长黄女士认为,与书面作业相比,一些APP上的作业更生动、有趣,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只要控制好APP上的作业量,选择合适的APP能够有助于孩子学习。
不少家长也表示出质疑,教辅类APP大多数由社会机构办理,学校助推学生安装,一方面对背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表示怀疑,应纳入规范管理,由教育部门统一开发或者采购,不能任凭学校或者老师向学生及家长推荐;另一方面,学校未经家长同意,将学生试卷及个人信息提供给内容开发者,实为不妥。
教师学习类APP不能成作业主体
对于一些学习类的APP,许多老师认为,可以作为书面作业的一种补充,但不能成为作业主体。
市二十一小老师林主萍表示,学校不会指定老师用学习类APP,平时老师会在教研活动中互相推荐好用的学习类APP。以数学为例,一些APP通过闯关、计时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在一定的圈子里互相竞技,激发学习的兴趣。但小学生自制力有限,一些孩子会为了获得更高的积分不停闯关,而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对学生视力有影响。
市二十五小老师郑小丽认为,APP可以作为教学的辅助,但不是必须要用。在她看来,布置书面作业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业的难度和量的把握,都需要老师用心揣摩。
教育部门开展排查加强监管
海南省教育厅要求,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结合前期“排查中小学不良信息教辅APP”工作,对区域内中小学校正在使用的学习类APP进行排查,坚决禁止有害学习类APP进入中小学校园。不断增强校长、教师法治意识,严禁老师个人推荐作业APP。
海口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符延益表示,海口将展开全面排查,组织力量排查中小学正在使用的学习类APP,排查重点包括广告、游戏、涉黄、诱导消费、以免费为幌子私自收集学校及学生信息的APP等。一旦发现以上情况,要求学校立即退订相关业务。
相关链接:
教辅APP进校园存争议:资质收费选订都缺乏监管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