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快速发展,普惠金融体系也逐步建立。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全面推进普惠金融仍然面临不少挑战。比如,一些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和机制不够健全,尤其是征信市场不健全,信用数据碎片化和单一化,“信息孤岛”等问题,严重影响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普惠金融的提供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偏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如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去年以来五大行普惠金融事业部的建设卓有成效,但如何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下,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仍有待探索;另一部分是相对商业化的机构,如一些基于互联网产生的新型金融机构等,由于渠道有限、创新乏力、风控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普惠金融业务难有新的突破。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普惠金融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普惠金融的数字化发展推动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少商业银行借助数字技术推出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实现了普惠金融业务的线上申请、审批和放贷,打破了区域限制,提高了普惠金融服务群体的覆盖面,使得服务效率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还有助于防范化解风险。一些基层银行存在畏贷心理,通过总行数字技术搭建风险模型,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普惠金融赋能,对客户实现精准“画像”,分类定位、分类管理,实现全流程监控,更有利于银行在提升服务能力的同时把控内外风险,甚至能实现提前预警。
借助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和创新,还能为普惠金融打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如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的问题,一些地方信用信息收集渠道分散,普惠金融服务主体缺乏规范的财务数据,信息缺失问题较为严重,普惠金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存在贷而不还、普惠贷款挪作他用等各种情况,都可以通过相关数据的互联互通来解决。目前,一些地方已在尝试建立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推动户籍居住地、违法犯罪记录、税收登记等各类政府信息与金融信息的互联互通,将“老赖”列入黑名单,借助大数据技术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有学者认为,随着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理念不断融合,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已是大势所趋。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去年底发布的《中国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8)》认为,未来数字普惠金融市场空间巨大,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和小微企业融资将成为其业务重心。同时,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和云计算四大核心技术也将进一步引领金融科技向纵深发展。
当前,推动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还存在不少难点和问题,如银行普惠业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商业可持续性还有待观察;金融科技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一些中小银行作为服务小微的生力军却往往没有相应的资金实力,在推动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时有心无力;新型业态的普惠业务模式存在一些乱象等问题,这都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监督查处力度,出台相关配套办法,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