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600多位湿地专家学者、林业部门负责人畅谈湿地生态保护
海口“湿地+”保护修复模式受到业内人士肯定
1月的海口,微风和煦,清爽宜人。18日,全国各省区湿地主管部门、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湿地公园以及国内外公益组织负责人等600多人齐聚椰城,共同参加2019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
目前我国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什么?海口湿地保护有何值得借鉴的经验?如何把握好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平衡……在现场实地考察和下午的全国湿地保护工作部署会上,大家分享经验、讨论热烈,共同探索湿地保护新理念,共谋湿地利用新方法。其中,海口“湿地+”保护修复模式受到业内人士肯定。
海口湿地美如画。 写璜 摄
A | 海口湿地保护修复模式值得推广
信步来探清水河,浓浓野趣醉游人。今天上午10时许,与会嘉宾前往海口五源河湿地公园,现场参观湿地公园建设成果。
走进湿地公园,大家都不禁为眼前的湿地美景沉醉:河边红树郁郁葱葱,浅滩小水潭里孕育着昆虫、游鱼,一个个树岛通过栈桥和红树林进行串连点缀。走在慢行栈道,穿梭在绿树当中,微风徐来,暗香浮动,远处碧海连天白鹭飞翔,美不胜收。
“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是集湿地保护、水体工程、生态宣教为一体的湿地公园。”公园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海口在五源河中小河流治理中,扛起责任担当,转变治水理念。及时叫停工程,将已开工建设的“三面光”河堤硬质护岸全部重新恢复成自然河流形态。统筹考虑防洪与生态修复的需要、景观与环境的和谐、功能与美观的统一,使景观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构建湿地生态系统,改善水质,修复生态;利用本地资源,突出海口特色。采用本地火山岩、本地花草、本地红树植物和本地土石材料突出海口特色,建立生物多样、稳定的生态系统;同时,在河流两岸建设主题游园、滨水栈道和生态保护科普宣教设施,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
“这样的做法可以防御洪水吗?”看到弯曲的河道、河道中密布的浅滩,不少来自外省林业部门的负责人不禁抛出心中的疑惑。该工作人员解释,五源河湿地公园遵循改善城市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原则,河道按照“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计,“去年连续两场台风已检验了河道的安全。”
“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实现了水利安全和生态功能的统一,这样的理念很超前,值得推广。”江苏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副主任徐挺、山东省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林水务局局长高尚等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海口的湿地保护模式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海口的“湿地+”保护修复模式不仅于此:以“湿地+水体治理”模式,打造美舍河湿地公园,建成约1.4万平方米的八级净水梯田人工湿地,在国家生态环境部、住建部联合开展的全国第一批黑臭水体治理中,海口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荣登十大光荣榜;以“湿地+土地整治”模式,拯救性保护潭丰洋万亩火山熔岩湿地,得到了中央环保督察组的高度赞扬;以“湿地+红树林”保护模式,促进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以“湿地入城+生态修复”模式,系统整治东西湖,让30年反复治水未果的海口东西湖重现水清、岸绿、景美、民乐的景象……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副司长袁继明认为,海口之所以能获评首批国际湿地城市,首先是本身的湿地资源非常丰富;再则是地方党委和政府对湿地保护非常重视,在湿地保护和修复上有很多创新之举;最后是在湿地公众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提升了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