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口:湿地建设提升“生态民生”
市民在凤翔湿地公园跑步锻炼身体。本报记者 石中华 摄
近年来,海口通过“湿地+水体治理”,将昔日水质不佳的美舍河打造成了穿城而过给的景观河;通过“湿地+水利工程”,将五源河变成了野生动物“天堂”;通过“湿地+生态修复”,东西湖重焕昔日“地标”光彩;通过“湿地+土地整治”,潭丰洋近万亩火山熔岩湿地得以保留……海口在湿地建设中,通过科学规划,根据不同的湿地特点因地制宜,打造出了特色分明的湿地公园。2018年10月25日,在迪拜举行的《国际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海口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了中国湿地保护修复最强音。
目前,海口湿地生态不断融入城市生态圈中,为百姓构筑了幸福美好的家园,也让老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水城”神韵再现
湿地,水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具有强大的的生态净化作用,有“地球之肾”的美名。在海口32个水体治理过程中,湿地处理系统因其具有缓冲容量大、生态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净化水质良好等特点,其身影随处可见:凤翔湿地公园八级梯田里植物搭配错落有致、昔日“城中稀客”红树在河岸边生根发芽、独具特色的城市小微湿地遍布在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三角池3000多平方米的人工湿地承担着水质净化的责任担当……
记者从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获悉,近年来,我市在大力推进城市内河水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充分运用湿地净化水质作用,在湿地保护修复相关的水环境整治工作上,海口2015年至2017年已投入资金80亿元用于开展包括海绵城市建设、点面源污染防治、水量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经过两年多的治理,截至目前,海口纳入国家考核的21处水体治理点中有20处公众满意度和水质均达到要求,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完成90%的考核目标。海口水环境治理工作成效显著,还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3月31日,凤翔湿地公园里,海南大学一名老师为园林专业的学生普及植物种类知识。据了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生态环境良好植物种类丰富,成为学生们“野生花卉学”的理想上课地点。 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如今,美舍河边、五源河岸、鸭尾溪畔硬质堤岸已被生态驳岸代替,浅滩、束岛散落其中,“海岸卫士”红树长势郁郁葱葱,“净污”水草根植水底、随水摇摆……海口32个水体在改造渠化河道时,以自然修复为主,打破原有“三面光”束缚,通过退堤还河,腾出断面空间,改造硬质的直立断面为草坡入水的复式断面,恢复河道自然弯曲形态,不仅重塑了健康自然安全的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泛洪漫滩的生境空间,构建水岸融合、蓝绿交织的城市生态廊道,还保障了海口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延续性,让城市水体安全、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河道、湿地、景观达到完美集合,“水城”神韵再现。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