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治理,吊罗山乡响土村水流变得更加清澈。记者 于伟慧 摄
激发村民意识 主动参与环境治理
沿仿古木质栈道拾阶而上,郁郁葱葱的橡胶林依着山坡绵延,谷底一条小河轻快流淌……每天傍晚,湾岭镇水央村村民王义辉总喜欢踱步至村拐角的这处休闲小广场纳凉。“瞧见栈道底下没?那里曾是一座‘垃圾山’,几十年的垃圾堆起来能有近4米高。”站在“垃圾山”改造而成的小广场上,72岁的王义辉连连感叹,村里能有这样的变化实属不易。
不易在哪?村民们的观念便是最大的一道坎儿。2015年,在被纳入琼中县富美乡村建设后,水央村打算在村里建3个垃圾屋,并将一处垃圾堆放地改造为休闲场所,可由于规划地址占用了部分村民的槟榔林,项目进展一拖再拖。
村干部一趟趟上门给村民做思想工作,效果并不明显。眼看劝不动大伙,水央村党支部书记许炳酌索性带头砍掉自家的3株槟榔树,将地让出来给村里建1个垃圾屋。“还别说,村里有了垃圾屋,真是干净了许多。”原先村民陈开东得绕好大一个弯去倒垃圾,为了图方便,他干脆主动挖走自家的几株芭蕉树,将其中一处自动密闭式的垃圾屋“请”到了家门口。
让陈开东感到欣喜的是,不仅垃圾屋没有散发出他想象中的臭味,就连乡亲邻里的猪圈禽舍也在渐渐“消失”。
“刚开始让把猪圈拆了迁到村外去,我们并不乐意,几十年的养殖习惯,哪能说改就改?”村民杨开彬告诉海南日报记者,2017年年底他将自家门口4个猪圈拆除,政府帮他将猪崽迁至不远处的槟榔林,又出资砌起一处标准式化粪池,这才让他渐渐没了顾虑。
依靠上级财政投入和村民投工投劳,拆除后的猪圈旧址被改造成停车场、绿化带,甚至搭架种起百香果,不仅令整个水央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也带来一场农民卫生观念与习惯的变革。
湾岭镇水央村如今建成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记者 陈元才 特约记者 秦海灵 通讯员 朱德权 摄
构建长效机制 农村由“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
村庄不再“灰头土脸”后,环境整治的脚步并没有停下。事实上,“脏乱差”的反弹问题,一直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顽症。如何让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后不“退潮”?琼中的对策之一是落实督查考核机制。
今年1月,黎母山镇南吉村因存在垃圾箱垃圾未及时清运、农户房前杂物乱堆乱放、村内污水横流等诸多问题,在全县100个行政村环境卫生整治暗访督查工作中位列97名。收到整改通知单后,南吉村帮扶单位及村“两委”干部立即进行全面摸排、逐条整改,次月排名便提升至第23名。
据琼中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李振高介绍,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如今琼中不定期对全县100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暗访督查工作,对排名落后的村庄及负责人进行通报、约谈,同时各乡镇、村级组织也陆续制定出台考核标准、评比制度与村民公约,构建起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四级监督机制。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