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4月4日电(记者 卢宥伊)每天清晨六点,王英琼就要起来打理鸡舍。养鸡挣的钱,除去家庭开支略有盈余,日子虽然不算富足,但是很有盼头。
6年前,这一切差点化作泡影。2013年,儿子在工作时倒下,母亲重病入院,瘟疫又让鸡场损失10万余元。“为了维持家庭,无论如何都要把养鸡场撑下去。”可原来在信用社的2万元贷款没有还完,王英琼并不能从银行贷到款。“当时觉得天要塌了。”
201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在商务部定点帮扶的四川省仪陇县试点扶贫互助社创新项目。就在她一筹莫展时,村互助社管理人员主动上门邀她入社,“管理人员和社员都是村里人,对本村情况熟悉,知道我家遇到困难,贷不到款。”王英琼只提供了身份证,20分钟后便获得了周转养鸡场的小额资金。
不同于信用社,扶贫互助社的资金来自村内,只服务村内社员,以邻里间的信息互通作为担保,不需要农民提供复杂的抵押证明。“很多农户没有资产,邻里亲朋知道他家做什么农活,为什么缺钱,什么时候能还钱,这就是非正规的信用。这种模式能够对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进行差异化补充。”交流中心联合国业务三处处长白澄宇介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商务部就在仪陇县开展了小范围的小额信贷试点。过去,监管缺失是扶贫互助社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2014年,该项目进行了本土化的创新:成立县级的第三方平台“民富中心”,对接国家精准脱贫政策,托管调剂各村资金,为村级扶贫互助社提供监督与指导。目前,该创新子项目已在贵州、四川、福建开展。
民富中心成立后,信贷操作仍在村一级,但资金进出都要经中心同意。通过农村互助金融信息系统,操作是否合规是透明的,农户有知情权,中心有监管整顿权。
截至2018年年底,仪陇县发展扶贫互助社共50家,入社资金6680万元,近五年累计受益农户达34760户,其中包括建卡贫困户3125户。仪陇县于2018年完成脱贫任务,共计减贫10.01万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商务部在仪陇县的探索,帮助仪陇县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也为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经验。
为防止脱贫后又返贫的情况发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商务部正积极探索仪陇模式的转型之路,构建生产、供销与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方向,激励贫困户培养自己的造血能力。
相关链接:
海口红旗镇三角梅扶贫基地百亩花海竞放芬芳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