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员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三、大力提升专职人民调解队伍专职化、专业化建设
突出专职化和权威性,因地制宜选聘建立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采取公开招聘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形式,在城区及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中,优先选聘大专以上学历、懂法律、会电脑的人员为专职人民调解员;在农村地区,优先选聘当地威望高、公道正派、明礼识事的乡贤五老人员作为专职人民调解员;突出专业化,提升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的业务能力。出台《海口市专职人民调解员行为规范》,指导专职人民调解员开展规律性矛盾纠纷排查和专业化矛盾调解。注重为调解员队伍的业务能力“充电”,出台《海口市专职人民调解员学习培训制度》,实施专职人民调解员集中岗前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加强人民调解员职业道德、工作纪律教育,增强人民调解员的法治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职业荣誉感,规范对人民调解员的专业培训,定期开展实践业务交流研讨,采取集中授课、案例评析、现场观摩、旁听庭审、实训演练等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形式,重点开展社会形势、法律政策、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调解技能等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邀请检察官、律师、医学专家、法学教授等 20 多个行业领域143名专家,组建海口市人民调解专家库,补足专业短板;通过研发使用“智慧调解系统”手机APP实时督导,克服“面对面”调解的时空局限;突出动态化管理。坚持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实施办案补贴,建立日常考核、年度考核机制和奖励办法;严格落实“能进能出”机制,防止一聘终身,充分调动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云龙镇云蛟村专职人民调解员深入田间地头,成功调解一宗土地纠纷。
四、大力构建以12345政府热线大平台支撑的大联动、大调解格局
在发挥大平台支撑方面,依托海口市12345政府热线平台“指挥棒”“绣花针”“连心桥”作用和信息化优势,发挥热线平台快速收集矛盾纠纷、快速分流联动、快速调处化解的大平台功能,及时调动、有效整合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采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样化调解方式,合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形成用好一个平台,调动行政和社会资源合力联调,合力形成“1+N”的人民调解工作体系。
在大联动调处方面,灵活运用内部资源,建立联动调处机制。一方面,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联合全市专业行业调委会、市调解专家库和村(居)法律顾问,相互之间形成双向联动调处,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在村(居)层面实现人民调解“一杆子插到底”,将调解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同时对涉及行业性专业性或重大、复杂、疑难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员既可向专业行业调委会发起联动,也可申请人民调解专家出具调解意见建议书或协助参与调处,提升调解的专业化水平,确保调解的中立性、公正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利用市(区)级12345政府热线平台和镇综治中心平台统筹协调,对矛盾纠纷尤其是涉及跨部门、跨区域的矛盾纠纷,建立起多方联调机制,合力确保矛盾纠纷排查得出、稳控得住、化解得了。
在构建多元化大调解格局方面,采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样化方式,聚焦征地拆迁、生态环保、脱贫攻坚等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内部资源联动调处机制,用好专业行业调委会、调解专家库、村居法律顾问等资源;建立外部资源支撑调解机制,对涉及跨部门、跨区域的矛盾纠纷,建立起多方联调机制,实现调处手段更科学、过程更专业、成效更显著,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
五、坚持防调结合、以防为主,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方面,坚持以预防为主、排查在先,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出台了《海口市专职人民调解员管理办法》《海口市专职人民调解员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奖励办法》,要求每周深入辖区开展矛盾纠纷排查3次以上;整合全市497名专职调解员、3302 名兼职调解员力量,实行镇(街)每周、区每月、市每季度召开矛盾纠纷研判会,村(居)每天排查、上报矛盾纠纷,建立镇、区、市三级矛盾纠纷研判机制,定期分析,争取早发现、早处置。
另一方面,注重内外兼修、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着力强化调处功能。建立内部资源联动调处机制,用好调解专业资源优势,16家专业行业调委会、调解专家库和村居法律顾问,与专职人民调解队伍建立实行双向联动、内部联动调解;建立外部资源支撑调解机制,对涉及跨部门、跨区域的矛盾纠纷,建立多方参与、共建共治的调解机制。比如,探索建立“智慧调解+人民调解”机制,依托海口“12345”热线平台,推行“12345+网格员+人民调解”模式,坚持迅速响应、及时转派、跟踪化解,着力提升对矛盾纠纷排查、收集、研判处置综合能力,促进人民调解工作提质增效。
相关链接:
人民调解,着力打造升级版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