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凭借着农家乐一年毛收入4万多元以及工资收入,李龙合一家已脱贫,成了周边农户的榜样。
来自山王坪镇庙坝村村民田应权跟李龙合一家一样,也因为吃上了旅游饭才摆脱贫困,由于庙坝村是山王坪镇最偏远的乡村,此前交通一直不便,村民大多靠外出务工来养家糊口。但田应权当兵退伍之后没有选择外出打工,而是回乡在村里种植黄连。2012年,田应权当选为庙坝村村主任,为了帮助村民脱贫,他组织村民修好了一条山王坪镇直达庙坝村的水泥路。
随着山王坪镇旅游游客逐年增多,大家便有了发展农家乐的想法,但由于此前没有人做过农家乐,都不愿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怕辛苦赚的钱打了水漂。作为村主任,田应权积极响应山王坪镇党委政府号召,将多年积蓄投入到农家乐建设之中,成为了庙坝村第一家农家乐。
随后,农家乐从一楼一底逐渐扩建起来,目前已有房间20余间,可容纳住宿游客80余人,就餐200余人。并通过发展种植黄连、养殖中蜂等附加产业,一年所有营业额接近四十万。在他的带动下,庙坝村建卡贫困户陈小敏也办起了农家乐,一年能增收几万元,成功脱贫。现如今,庙坝村已有农家乐6家,形成了一条产业链,给村民带来了不少收入。
山王坪平分秋色景观。 汪新 摄
40年代代植树山王坪万亩荒山终变成了景区
3月28日,全市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南川专题刊播。当天,南川区的区县故事荟里的三位护林员:吴登灿、韦宗文、刘义学让不少读者记忆深刻。
在山王坪,每每谈起这万亩森林,当地村民总会想到石在良。出生在山王坪下鱼泉河边的石在良,1976年被聘为林业员,1980年调到山王坪工区,和成百上千造林人一道,在山王坪封山造林。
封山造林,本就不是易事。在石漠化严重的山王坪造林,更是难上加难。
石在良没有退却。他挨家挨户做工作,不知道吃了多少“闭门羹”。他的种树规范近乎苛刻,挖出的树坑要精确到厘米。刘义学当年参与了种树,他说,只要没达标就必须返工,就是壮劳力一天也只能挖二三十个坑。
为了选择合适的树种,石在良带着技术人员在石漠化土壤中反复试种,最后确定了柳杉、水杉等适宜品种。他们自己培育树苗,还捡来水杉树枝搞扦插。
种下的树苗,他百般呵护。村民刘义云家的牛跑到山上,损坏了一棵柳杉苗。石在良将牛扣下关了“禁闭”,刘义云缴了10块钱的罚款才将牛牵回家。“当时,一个劳动力一天能挣一角多钱,10块钱相当于3个月的收入。”
村民们不理解,都是乡里乡亲,为什么这样“不近人情”?但自那以后,村民的牛不再“敞放”。
在石在良的四个孩子看来,父亲总是那么忙。她们心中总是有谜一样的问题:为什么山王坪离家只有一小时脚程,却总见不到父亲回家?为什么邻居都说父亲是林场“管事”的,可他的手却总有厚厚的老茧?为什么学校放农忙假了,舅舅舅妈都来帮忙,父亲却不回来?为什么生病的父亲头一天住进医院,第二天又悄悄回到了那片林子?
现在,石家四姊妹的疑惑已经得解。她们终于明白,为什么父亲离世20多年后,山王坪周边的村民还对他念念不忘。
40年来,在一代一代造林人的共同努力下,山王坪万亩荒山变成了景区,附近开起了50多家农家乐,带动了1000余名村民就业。
山王坪这片绿水青山,正在成为村民的“金山银山”。
护林员刘义学和吴登灿在山王坪景区安装露营区的防火宣传牌。 汪新 摄
相关链接:
打好“三张牌” 重庆彭水高质量发展旅游“聚宝盆”
人在画中游 百家网媒记者走进重庆彭水
百名网媒记者同游重庆彭水 是什么让他们沉醉其中?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