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海南岛东海岸一路向南,从石梅湾与日月湾的碧海银沙中间,驱车向西,一座被热带植物覆盖的旅游小镇“洋气外露”,她就是被誉为海南“小联合国”的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
这里因华侨而建、因华侨而兴。1951年,为安置第一批马来西亚归侨,中央决定在万宁、琼中两县边界的南平一带兴办华侨农场,让华侨们用自己的力量参与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来。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这里先后安置了来自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泰国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1.3万多人。
邓小平:在兴隆看热带植物,等于看到东南亚一带乃至全世界各地的热作
抚今追昔,67岁的印尼归侨、海南兴隆印尼侨友会会长蓝日兴连说了两个想不到:一是想不到回国之初那么苦;二是想不到如今生活那么好。
1960年3月,蓝日兴与父母姐弟共6人乘坐挪威籍“大宝康”号接侨船回国,随后被安置到兴隆华侨农场,全家只分得一间茅草房、一盏煤油灯,屋外便是荒山野岭。
“说实话,回国后感觉反差很大,在印尼时一楼店面、二楼住房,雇佣保姆,生活小康,面对茅屋油灯,感觉生活到了悬崖边。”蓝日兴说,第一批回国的马来西亚归侨的生活更苦,当时整个兴隆只有一条不到30米长的小街,泥泞的小道旁,几间破瓦房摇摇欲坠。
但一想到是祖国保护了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归侨们便都平静地放下行李,拿起镰刀斧头,割草砍树盖茅草房,开荒种胶发展生产,在祖国顺利安家了。
为什么选择海南安置华侨?据史料记载,有两个原因,一是众多归侨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海南岛;二是不少华侨都有种植热带作物的经验。
而选择兴隆,则是因时任中共万宁县委书记周训堂提出的兴隆四大优势: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有抗战时期建立的革命村庄,群众基础好;水路、陆路交通方便,运输物资开展生产;兴隆有多处温泉,开辟旅游业前景好。
72岁的印尼归侨黄文能从小便能歌善舞,曾参加农场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90年代起在兴隆东南亚风情村、亚洲风情园等景区、剧场从事歌舞表演和乐器演奏。
黄文能告诉记者,兴隆归侨在海外就学会了印度尼西亚的“盘舞”“椰壳舞”,马来西亚的“鹿舞”,泰国的“南蓬舞”,印度的“蛇舞”,越南的“竹标杆”。“歌舞是归侨们生活的一部分,用歌舞表演参与旅游产业发展,这对归侨及其子女们来说是信手拈来。”
另一类“信手拈来”的旅游产品是热带植物。据称,兴隆归侨曾为新生的祖国带回3个见面礼:胡椒、橡胶、咖啡,特别是胡椒,最先为新中国承担起创汇的重任。归侨们还利用丰富的海外关系,不断收集和丰富着兴隆的热带植物品种。
1961年邓小平同志在兴隆视察时就曾说:“在兴隆看热带植物,等于看到东南亚一带乃至全世界各地的热作。”
如今,兴隆以热带植物为主角的景区多达4处,有兴隆热带花园、兴隆热带植物园、兴隆南药植物园、兴隆热带农业观光园等。
在兴隆首个景区兴隆热带花园里,4000多种植物自由生长,其中珍稀濒危植物65种。花园主人、72岁的印尼归侨郑文泰,1992年出资1亿元,在兴隆华侨农场“圈下”了一片上万亩长期因砍伐遭破坏的荒地,立志要恢复这片土地上原有热带雨林的本来面貌。经过27年努力,许多濒临灭绝的植物得到迁地保护、繁殖,并形成群落,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
周恩来:兴隆咖啡是世界一流的,我喝过许多外国咖啡,还是我们自己种的好喝
兴隆咖啡,称得上国人对兴隆印象最深刻的标识之一。
归国之初,喜欢喝咖啡的华侨们利用带回的咖啡种,在自家的房前屋后零星种植咖啡树,自产自销。
1952年,新中国第一家咖啡厂“兴隆华侨农场咖啡厂”诞生,其生产的“太阳河牌”咖啡成为新中国第一包咖啡。
1960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兴隆华侨农场,品尝了兴隆咖啡,周总理称赞道:“兴隆咖啡是世界一流的,我喝过许多外国咖啡,还是我们自己种的好喝。”
获得总理称赞的兴隆咖啡,一时间畅销全国。直至今日,常住人口3.6万的兴隆小镇上,有超过250家咖啡店,因为咖啡不仅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更是华侨们和当地人的生活必需品。
“兴隆人对咖啡的钟爱,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别人强加的。”“归侨老故事”咖啡馆老板吴海民说,喝咖啡的习惯或者叫传统,已经渗入华侨们的血液。
据考证,在东南亚经营咖啡馆的大多是下南洋的海南人,而归国华侨大多祖籍海南。
黄文能的父亲黄兴裕回国前就在印尼开咖啡馆。他回忆说,父亲每天4杯下肚,5点、7点、10点、18点各一杯,4个姐姐在店里卖咖啡曾是当时的一道风景。全家回国后,黄兴裕成为兴隆华侨农场焙炒咖啡第一人。
吴海民的爷爷上世纪20年代也在马来西亚开咖啡店,回国后,在兴隆热带植物园负责管理咖啡园。他则从4岁多就开始喝咖啡,兴隆很多侨二代、侨三代都有这样的经历。
传统的兴隆咖啡在炒制过程中加入了牛油和白糖,喝起来“浓而不苦,香而不烈,平顺柔滑”,口感独特。然而,随着世界知名品牌咖啡传入中国,兴隆咖啡渐渐不被消费者喜爱,咖啡产业逐渐走起下坡路。
印尼侨属、海南万宁兴隆咖啡协会副会长吴春光告诉记者:“从纬度来看,海南正处全球咖啡最佳种植区域内。同时,海南历史上的火山爆发又形成了火山质土壤,这种土壤最适合咖啡生长,这是海南咖啡种植的优势所在——海南的气候环境、土壤条件,与世界著名的蓝山咖啡产地牙买加相似。”
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咖啡谷”便是这样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区之一。游客置身咖啡谷,可以品一品纯正的兴隆咖啡,还可一探咖啡成长的奥秘,认识有机咖啡的科学种植,未来这里还将配套咖啡采摘体验区、咖啡加工展示区、咖啡名人植树区,建设标准加工厂等。
“无论是政府层面、社会资本,还是民间人士,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兴隆咖啡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意识到传承兴隆咖啡文化的重要意义。”吴春光说,实现“让国人喝到自产好咖啡”的目标不会遥远。
“这些文化都不应该被切断,应该得到很好的传承”
6月19日下午,正在万宁日月湾训练的中国冲浪国家队外籍教练迈克·艾伦·韦弗(Michael Allan Weaver),驾车来到兴隆“南洋风味”餐馆,点上一份咖喱鱼丸、咖喱炒饭,再来一杯咖啡、几块印尼糕点,坐在窗边慢慢品尝。
“自从一年前发现这家餐厅后,我经常来这里吃饭,这里的美食充满东南亚风味,甚至更加美味。”迈克对店里的美食赞不绝口。
印尼归侨、老板娘詹舒敏在厨房和店堂间来回穿梭、忙碌不停,自2015年开店以来,她的店便在本地居民和游客中走红,大众点评、小红书上好评如潮,被誉为“海南旅游必须‘打卡’的一家店”。
北京游客张女士每年都和闺蜜相约兴隆,寻访美食,她说,“我最喜欢印尼糕点,比如七层糕,这种用木薯粉和椰浆制作的糕点,口感软软糯糯,品嚼时椰香四溢,搭配美味的兴隆咖啡,是味蕾的极大享受。”
詹舒敏和家人都明白,他们的店之所以能成“网红”,主要原因是他们制作的食物和糕点汇聚了东南亚多国特色,特别是七层糕、糯米条、打兰糕、黄金糕、椰糯等印尼糕点全部是纯植物手工制作。
詹舒敏说,经过全家的摸索,他们所制作的糕点和美食实际上是一种“娘惹美食”,既具南洋特色,又有很多创新,比如他们不用食用色素,甜度大幅降低,降低辛辣配料比例等,这些改良更符合国人健康饮食的标准。
在兴隆,像南洋风味这样的餐厅还有不少,大多数都是归国华侨所开办。在黄文能老人看来,华侨们开店卖美食,大多有两层想法,一是从小在东南亚生活成长,十分留恋那里的美食味道,回国后依然想把这种味道留住,带给更多的人。二是为了“留存一段历史”,一段华侨们的海外奋斗史。
“这些文化都不应该被切断,应该得到很好的传承。”黄文能说,海南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正应该利用好兴隆的华侨文化,使华侨的美食、服饰、咖啡文化等与本地文化相互交融,成为海南自由贸易区(港)最朴素的“国际元素”。
相关链接:
三亚华洽会吸引28国华人华侨参加 共建"侨"梁兴海南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