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条能治脱发,热柠檬水能治癌症,醋蛋液能包治百病……全是谣言。6月25日由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发布的《2018年食品安全谣言治理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食品安全谣言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影响范围和危害有所减少,但食品安全谣言治理工作仍任重道远,食品安全谣言的全链条、智能化、立体治理格局还有待完善。(7月7日《工人日报》)
近年来,由国家主管部门下辖的舆情监测中心发布的年度食品安全治理情况报告,既传递了党和政府持续关心、关注国人食品安全健康的民生理念,也彰显出食品安全治理的阶段性成果,给国人的防谣保健提供科学性、权威性的生活指导。2018年我国取得食品安全谣言整体数量下降、影响和危害有所减少的治理业绩虽值得欣慰,但谣言尚未绝迹的现实也凸显治理工作的任重道远。
盘点去年盛传于社会的十大食品安全谣言,其特征也不外人们司空见惯的俗招老套。比如,不顾事实,夸大其词;张冠李戴,杜撰权威;假意关心,利用心理;偷换概念,违背常识;伪装科学,试验作证等。识别或拆穿谣言制造者们造谣惑众、误导消费的忽悠伎俩,需要综合运用法律、道德、教育、技术等各种手段的多管齐下,以达成共同治理食品安全谣言的全链条、智能化、立体式治理格局。
鉴于当下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普遍提升及对网络信息真实性已有初步的持疑警惕,一些不良自媒体为助推谣言的风生水起,总会利用人们的某种恐惧心理,对谣言施以有视频和有“分析”的貌似科学证明,不由你不信以为真。这显然是利用了人们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认知局限。通过检验机构的权威发声和相关企业的解疑释惑,谣言的不攻自破当属情理之事。不过,这种靠“辟谣”澄清的做法毕竟颇显滞后与被动。基于国人常有的“无风不起浪”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维习惯,谣言的后续影响恐怕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消除或矫正。
食品安全谣言缘何禁而不止、难以绝迹,究其原因,既有科普宣传缺位、民众知识匮乏的认知短板,也有谣言惩戒乏力、违法成本过低的监管漏洞。目前科学的声音远没有占领舆论阵地、深入公民内心,靠每一次的“辟谣”澄清,不可能让国民拥有对科学常识的系统和全面的认知提升,这就难以阻止谣言被听信和传播的潜在风险,只有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对公民实施科学常识教育,切实提高公众的知识水平和识别能力,才有望让谣言真正地无可遁形。
应该说,惩戒食品安全谣言不缺现行法律依据,查究谣言来源也不缺先进的技术性手段。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对编造虚假信息、散布传播谣言等不法行为有明确具体的处罚标准,只有坚持露头就打、严格执法,终结谣言的愿望才能实现。这就要求相关执法部门切实履行职责,秉持揪住不放、顺藤摸瓜、查出元凶、严惩不贷的零容忍态度,让谣言的始作俑者付出经济、精神和信用的巨大代价。
更为重要的,在打击食品安全谣言的同时,更要对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问题绝不姑息,只有切实提升国民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谣言才会失去制造和传播的“用武之地”。
□张玉胜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