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养了200只果子狸,年终共收入5万多元。”从过去因学致贫,到如今的果子狸养殖专业户,琼山区甲子镇昌西村委会上昌村脱贫户李布平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不仅解决了孩子们的上学问题,还盖起了新房。
在海口,像李布平一样,依靠产业发展,摘掉“贫困”帽子的脱贫户,还有很多。
据了解,近年来,海口市紧抓产业发展关键,增强扶贫“造血”功能,全面推动产业扶贫,为贫困户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党建引领铺实筑牢产业发展基石
“要做好产业扶贫,首先要坚持党建引领。”琼山区甲子镇昌西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夏龙表示,昌西村深入开展党建工作,提升村“两委”党员干部工作能力,并对“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进行“志智双扶”,共同谋划产业发展,为农户增收。
如今,昌西村部分农户依托政策,积极发展产业,并涌现出一批脱贫典型人物,如乌岭村“鸭司令”谢南丰、西山村“兔子哥”梁文等。
据了解,近年来,为强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海口市坚持党建引领,由上至下,组建了一支脱贫攻坚“强军劲旅”。全市成立各级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挥部,按照“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别挂点四个区,22名市领导挂点各镇,236家结对帮扶单位包村帮扶814个自然村,1138名帮扶责任人包户帮扶4420户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
据悉,全市成立19个脱贫攻坚战斗大队、184个战斗中队以及若干个战斗小队,区三套班子领导挂点19个镇184个行政村,并将1998名扶贫干部全部编入“战斗序列”。
这支“强军劲旅”,为海口市产业扶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各级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海口市产业扶贫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依托特色产业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依托特色产业发展,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是海口市脱贫攻坚工作的一大亮点。在海口,因产业发展脱贫的贫困户不在少数。
琼山区甲子镇昌西村委会乌岭村脱贫户谢南丰,因病致贫后,依靠养鸭技术,积极发展红鸭养殖业。
“养殖5000只到6000只红鸭。”谢南丰介绍,靠着养殖红鸭,他每个月能够收入5000元至6000元,年终收入约10万元左右。其爱人再也不愁每个月一两千元的医药费。
在琼山区旧州镇道美村委会,乡村振兴工作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引导农户种植龙眼,初步形成“龙眼+龙眼蜜”的产业链;以“公司+村委会合作社”的方式,发展百香果产业;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据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海口市以“五带动全覆盖”模式促进带贫减贫和特色产业发展。全市共36家企业合作社(其中企业22家,合作社14家),着力发展“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抱团发展”和“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五种产业扶贫模式,建立36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同时,全面落实到户产业帮扶措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多样化助推产业发展促脱贫
产业要得到长足发展,除了要选准产业项目外,还要从农业技术、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精准发力。
“我的蜂蜜还在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秀英区永兴镇罗经村脱贫户林贻松,自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来,积极发展养蜂产业,不仅摘下“穷帽”,还积极发动周边群众,致力打造属于自己的蜂蜜品牌。
据介绍,为强力推动产业扶贫,近年来,海口市通过积极举办技术、职业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班,开办脱贫致富电视夜校节目,引进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打造15个镇级电商平台,拓宽电商平台营销能力,推进消费扶贫等多种方式,推动扶贫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一支“新时代文明实践海口青年讲师志愿服务队”成立,并将持续组织种植养殖专家、金融机构、财务专家、产销对接企业、致富带头人深入到田间地头,现场为农村青年的产业发展把脉号诊,送去政策、农技、金融、渠道、机遇、财务咨询等六大资源,助力海口市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
相关链接:
系列活动助推河北丰宁旅游产业扶贫后劲十足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