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需于民:建设水清岸绿景美民乐空间
自从鸭尾溪水质变清后,黄文海经常约上三五好友在河边散步,有时还能看到有白鹭等多种鸟儿在河上飞翔,在欣喜之余,黄文海心中有不少遗憾:清水,却不能亲水。“河边没有栈道,有的是硬质护栏将人远远隔开,沿河长着许多灌木,就连坐下来休息的地方都很少。”
“河道现状生态系统相对单一,生态廊道建设有待完善;河道两岸可达性差,缺少亲水及公共游憩空间;水体流态单一,局部水域交换能力差;部分护坡岸线不稳定,有垮塌危险,生境相对单一、湿周面积小,缺少生物栖息空间。”针对鸭尾溪治理存在的短板,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进行了详细专业的“把脉问诊”。
作为资深水体治理专家,葛洲坝(海口)水环境治理投资有限公司运营部部长甘珑深知,对于市民游客来说,一条流经主城区、附近拥有众多住宅小区的水体,不仅要清水常流,还要强化河道两岸可达性,完善亲水及公共游憩空间,让人们可以享受亲水乐趣,体验滨水休闲魅力,而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堪称水体治理惠民便民升级版。
甘珑介绍,今年4月初,海口启动鸭尾溪湿地生态系统建设项目,问需于民,通过新建亲水栈道、完善生物栖息地、修复生态廊道等多措并举,建设水清岸绿景美民乐的湿地生态公园。
为打造高品质滨水公共休闲空间,该项目引入慢行系统,采用架空的模式构建栈道,丰富滨水体验;建立防汛梯田,改善不稳定的边坡现状,利用梯田蓄水功能起到错峰防汛、净化水质、下渗雨水、消减视线高差;提升水安全、建设城市海绵体,建设生态湿地及树岛,采用垂直潜流工艺、阶梯式布置方式,可进一步净化鸭尾溪水质,提升水环境治理质量。
今年7月1日,鸭尾溪湿地生态系统示范段完工并对外开放,海口今年首个新建湿地生态公园初露“真容”。自此,到这个家门口的公园“打卡”,成为黄文海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他发现每天和他一样来健身休闲的居民越来越多了。
8月4日下午,在鸭尾溪湿地公园的景观桥上,一位母亲拿着手机拍摄正在玩耍的儿子,气氛温馨。陈长宇 摄
●引鸟安家:人与自然和谐共享湿地公园
湿地生态公园,既是居民的乐园,也是鸟的乐园。人鸟各有“游玩地”,相近不相扰,各得其乐。
随着水更清、绿化更优,吸引越来越多的鸟儿到此栖息。在黄文海看来,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鸭尾溪聚的不仅是人气,还有“鸟”气。
这份转变殊为不易。多年来,鸭尾溪的水质恶化,黄文海儿时记忆中的水鸟纷飞景象一去不复返,水鸟一度在鸭尾溪畔“绝迹”。“人都不愿意待,更别说鸟了。”他深知好的生态环境对鸟的重要性。
在湿地生态系统项目开工前,张黎明实地走访发现,在鸭尾溪,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相对单一、湿地面积小,缺少生物栖息空间,鸟根本不愿意来。作为赶潮河流,鸭尾溪里水盐分较高,高潮位和低潮位存在较大高差,一般淡水河中能生长的植物这里都无法生长。
“你看水里种的是红树苗,可是净化水质的好帮手。”8月4日下午,在鸭尾溪湿地生态系统建设项目现场,看着眼前河畔成片的红树林长势良好,张黎明对这种有着“海岸卫士”美誉的植物格外欣喜。
为了营造良好的生物栖息环境,提升水体治理成果,今年5月起,鸭尾溪湿地生态系统建设项目根据河流特点专门陆续引种了2万多株红树苗,精心选择本土树苗,聘请专业的种植专家指导种植,确保红树成活、成林。
8月4日下午,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红树苗主要分布在亲水栈道两侧,长势良好,风从水面来,红树和碧水交相辉映,堪称靓丽的风景线。“红树林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具有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等多重功能。”张黎明表示。
除了和栈道相依而生外,红树苗也在鸭尾溪众多树岛安家。在张黎明看来,每个树岛都是微型湿地,为水鸟等生物构筑自然家园。在靠近海甸岛人民大道的鸭尾溪水面,已建成的一处树岛上间隔长着多棵椰子树,被水中的数十株红树苗包围,偶尔会有水鸟到此栖息。
蜿蜒曲折的岸线和生物树岛,增加了湿地面积,完善建设生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享水清岸绿景美的湿地公园。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