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安‘大脑’,标准化种地,不缺苗、不漏籽,看来秋粮产量也不会低!”夏粮丰收,一袋袋麦子摞进粮仓,安徽怀远县徐圩村种粮大户尚跃,紧跟着就种下了玉米。站在地头看着绿油油的苗情,他一脸的陶醉。
从江南鱼米之乡到中原大地,再到东北黑土地,农民们按照时令辛勤耕耘,粮食生产一环扣一环、一季接一季。
没有哪个产业像粮食这样,尽管平时不“显山露水”,一有“风吹草动”,便会掀起惊涛骇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国粮食连年丰收,总产量一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牢牢端稳了饭碗,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了主动。
当前,农业生产成本攀升、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加之粮食生产持续高位运行。那么,粮食生产后劲还足吗?粮食供给能力有保障吗?就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看产量—
大国粮仓根基牢固,粮食总产站上新台阶
“吃不饱”已成过去,新课题接踵而来:近年来,一边是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一边是总产、库存、进口出现“三量齐增”。连年丰收为什么还要进口,我们的饭碗如何端得更稳?
“适度进口,为的是调剂余缺,有效缓解国内农业资源压力。”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我们要看到,全球粮食年贸易量在4亿吨左右,仅占我国消费量的2/3,十几亿人不能靠买饭吃过日子。解决好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必须坚持立足国内,‘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纵观基本面,大国粮仓根基牢固。
——基础夯实,改变“靠天吃饭”局面。
“过去春怕旱,秋怕涝,现在渠相连、水畅通,望天田变吨粮田。”河南滑县西徐营村农民袁社打心眼里高兴。一个高标准农田项目落户,改宽、硬化渠道,解决了全村农田的灌排难题。
稳住耕地,数量不减,质量提升。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15.46亿亩以上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这些硬杠杠,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基础支撑。目前,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48,一半以上耕地实现了旱涝保收。
——科技驱动,大大提升土地产出率。
河北清河县,400多台联合收割机刚上演完浩荡的夏收场面:嗖嗖嗖,一簇簇麦秆应声倒地,点播机紧跟其后,一粒粒玉米精准下种。“早上还是地里的麦,中午就成了袋里的粮,种收二合一,‘三夏’变‘两夏’,真神!”高裴村农民王耀武竖起大拇指。
无人收割机、高速播种机进田,不断刷新麦收速度,清河县29万亩小麦,不到一周就收割完毕。
数字最有说服力。2018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8.3%,五年提高三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8%,农民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历史;新品种不断更新换代,今年夏粮几个主产省单产增加15公斤以上。目前全国水稻、小麦、大豆、油菜全部为自主品种,不折不扣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
——政策托底,调动各类主体种粮积极性。
“地里种什么?价格怎么样?”春耕之前,山东无棣县双堠村杜青林就有了答案:“优质麦有补贴,跟公司签了订单,咱挣的是放心钱。”稳粮促增收,今年政策公布早,资金下拨快,扶持力度只增不减。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进行调整优化,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不断完善,种粮农民真正吃上了定心丸。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公布,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835亿斤,同比增长2.1%。夏粮丰收看秋粮,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播种面积达到12.8亿亩,与上年基本持平,为秋粮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看总量,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8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站上新台阶。看人均,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确,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米袋子”更充实,“菜篮子”更丰富,“果盘子”更多彩,我国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口粮自给率达到100%。
“粮食生产基本面持续向好,我们有能力、有底气牢牢端稳饭碗,保障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韩长赋语气坚定地说。
看质量—
供给侧全面发力,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保障全链条安全
粮食有效供给不只是量的问题。家住北京东城区的“烘焙达人”李明芳坦言:“面包要做得松软,就要用好的高筋粉。可超市里的好牌子大多是进口的,价格贵不少。”
从市场看源头,中原粮仓一面是粮食丰收,一面是有的小麦加工企业“吃不饱”。粮食到底多了还是少了?
结构,问题还在结构!
“当前,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分析,现在人们更追求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出个性,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却没跟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整体质量。
发力供给侧,一场全方位变革正如火如荼。
——调优结构,多的减下去,缺的调上来。
不种玉米种什么?一度让甘肃环县陈旗塬村农民伤透脑筋。政府给补贴,搞培训,农民传登鹏试着种起苜蓿,“简单得很嘞!一次种,只管收。草当粮,羊吃上后出栏速度明显快了。”看到好收益,村里人纷纷跟进,五道梁、三条沟全部披上了绿装。
“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一子落,带来满盘活。在东北冷凉、北方农牧交错等“镰刀弯”地区,一穗穗玉米在“咻咻”地消失,一棵棵大豆、一株株饲草在“噌噌”地生长。田野上的加减法,换来产业布局的一手好牌:去年全国调减非优势区水稻800多万亩、玉米400多万亩,大豆、薯类、优质饲草等短缺品种补位,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调顺体系,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在河南,“厨房”带动“粮仓”,整县创建高产高效基地,更多农民抬头看市场,不再只顾埋头种地。
“做面包要强筋的,做馒头要中筋的,做饼干要弱筋的,分不清哪行?”永城市侯庄村种粮大户侯建理快人快语。去年麦季连遭五灾,一亩地减产200斤,算大账却发现钱没少挣:“1020亩优质强筋麦,全走的专用订单,每斤高两毛。”粮食产能变成加工优势。如今,中国人每吃4个馒头,有1个来自河南;每2个速冻水饺,有1个来自河南,“国人厨房”称号当之无愧。
田间连车间。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00多万家,辐射带动全国近一半的农户。经营体系创新破解了“谁来种地”难题,让粮食生产不再单打独斗,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农业也不再限于耕田养殖,一二三产融合加快,一批批农产品创出新品牌,不断释放新动能。
——调好质量,统筹三大能力,优化供给体系。
“过去1斤小米卖五六块,如今卖到20块钱!”山西阳曲县北社村农民张立新感叹,以前拼面积、比产量,现在拼绿色、比质量。得益于优质粮食工程,阳曲小米擦亮品牌,提升价值链,好粮卖上了好价钱。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表示,统筹好粮食生产、储备、流通三个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健全粮食产业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带动质量兴粮,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传统成品粮加工行业产值占比下降,粮食深加工和食品加工行业产值增幅分别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3.8和10.7个百分点。到2020年,全国粮食优质品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8%。
农业快步迈向高质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愈加明显,从“旧动能”向“新动能”的转换日益加速,从“积累量”向“提升质”的跨越渐入佳境。
看产能—
绿色发展成主旋律,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4%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农业资源要素正临近承载极限:地下水超采、黑土层变薄、生态退化……既要保障当代人吃饭,也要顾及子孙后代的饭碗,怎么办?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只有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向绿色、优质转型,才能确保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
藏粮于技,摆脱资源紧箍咒,绿色发展成为主旋律。
湖南红土地,超级稻的故乡在求变。南县八一村农民陈明亮坦言,稻田养虾,虾吃昆虫,粪便还田,不施肥、不打药,形成一条生态循环链,一年亩产小龙虾200斤、优质水稻1000斤,产值能上万元。
如今,超级稻从高产不断向“优质、高效”升级。稻田也不再仅是水稻,“稻虾”“稻鱼”等共作模式,不仅保障了“粮袋子”“菜篮子”,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江苏常熟,86户农户共同经营田娘农场,每年消化畜禽粪便、秸秆等废弃物数十万吨,产出有机肥培育优质大米数百万斤,污染大包袱变成致富新产业,联合国秘书长特别顾问将“中国绿色责任奖”颁给了这里。
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仅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便可达10%以上。如今,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节水、减肥等绿色技术遍布山乡大地,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70%,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今年夏粮生产,小麦药剂拌种、种子包衣等绿色技术占比达87%,比上年提高两个百分点。
藏粮于地,轮作休耕,让疲惫的土地喘口气、透支的环境养养神。
“往年收完小麦种玉米,今年轮作大豆。大豆根瘤能固氮,养地培肥,来年小麦能增产6%左右。”站在黄河入海口附近,山东省东营市宏盛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李洪国,指着7000亩大地块介绍。
轮作休耕试点进入第四年,规模从2016年的616万亩扩大到今年的3000万亩,正在积蓄粮食可持续发展新能力。
“我们现在的粮食产能中,有一部分是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垦陡坡耕地、开垦湿地等形成的边际产能,这部分要有序退出来。”叶兴庆说。今年,河北黑龙港地下水超采区调减小麦种植60多万亩,三江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井灌稻调减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业的生态底色越发鲜明。《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18》显示,我国耕地利用强度降低,耕地养分含量稳中有升,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提升到24.3克/公斤。这证明,农业资源利用的强度降了下来,粮食产能的后劲更足,绿色发展动力更强劲。
“保障粮食安全是个永恒的课题。越是国内外形势复杂,越要重农抓粮,一旦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陈锡文说,不能因为粮食连年丰收,就认为今后可以高枕无忧,也不能因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简单地压减粮食生产。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把粮食安全紧紧抓在手上,担在肩上,保质、保量、保长远,我们不但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还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也让我们更有底气应对国际复杂环境和风险挑战。
相关链接: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