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暮年 为国探路 斗志从未消减
1997年后发生了很多大事,
国际原油价格大起大落,
油价一路狂飙到纪录的高点,
2010年后曾经超过每桶148美元。
陈俊武敏锐地觉察到,
对依赖石油进口的中国来说,
高涨的油价无异于被人卡住了脖子。
那一年,他已经70岁了,
这个古稀老人对国家能源安全深感焦虑,
苦苦思索考虑能源替代问题。
两位突如其来的访客,
敲开了他办公室的大门,
带来一个令他舒展眉头的消息——
石油替代领域的甲醇制烯烃实验
取得重大进展。
烯烃是很多化工产品的原料,
从家具、服装到汽车、航天都离不开它。
以前烯烃只能从石油中获取,
这让中国石油进口数量大幅增加,
进口比例一度接近60%,
这是国际公认的能源安全红线,
一旦超过60%就会被外国掣肘。
中国作为煤炭大国,
如果用煤炭制作甲醇,再转制成烯烃,
则可以减少原油进口,
对国外的能源依赖就会降低,
为此他执意将这项技术国产化、产业化。
国外一些公司嗅到了中国的庞大市场,
都想在此分得一杯羹,
一场中外技术的较量就此展开。
当时国内外甲醇制烯烃技术
都处于实验室阶段,
谁先建造出合理的工业装置,
成了成败与否的关键。
陈俊武决定放慢节奏稳扎稳打,
先建立大型试验装置,
试验成功再建厂生产,
这与国外的主张完全不同。
2004年,他已经77岁,
作为试验装置的技术指导
和工程设计牵头人,
每次有需要,他都会亲临现场,
这让同事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2006年2月春节刚过,
他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起,
试验现场出现了技术难题,
试验现场停车了!
催化剂一堵就跑,
一跑就跑几吨,
一吨20万元。
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面对浓烟滚滚的试验装置,
他二话不说穿上工作服,
爬上了近60米高的作业平台。
2010年8月8日,
甲醇制烯烃装置一次性投产成功,
为这次中外较量交上了
一个完美的中国方案。
那天,他看着手中洁白的产品陷入沉思,
那一刻时光仿佛回到了1946年,
那个翩翩少年,
伫立在日本人的人造油工厂前,
被国外的技术震撼着。
不同的是这一次,
眼前的产品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
技术水平已然屹立在世界潮头。
曾经有人送给陈俊武一袋枸杞,
被他拒绝了,
因为枸杞和“苟且”谐音。
他不愿苟且,不愿坐享其成,
这位一辈子走在时代最前端的老人,
从不停歇,不能停歇。
在甲醇制烯烃装置取得成功之后,
很多人觉得他这么大年纪了,
是该功成身退享清福了,
但是他偏偏不。
时至今日他依然坚持,
正应了他的那句口头禅:
国家需要。
解决了国家能源的切肤之痛。
这样一个功勋人物,
他把个人荣誉让给他人,
坚持奉献大于索取,
做一个国家和人民需要的科学家。
2019年,陈俊武已经92岁高龄了,
但他仍然坚持每周上班3天。
近年来,
他开始转行关注全球碳减排问题,
在香山科学会议上,
他研究的数据被
国内多个研究部门和论文引用,
他再一次跨领域创新。
工龄70年,
他始终不忘报国初心。
在《时代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
中宣部副部长梁言顺为陈俊武
颁发奖章和证书。
他常说: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黯淡;
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
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他的身体里,
一直住着70年前那个少年,
梦想石油报国、科技报国。
让我们祝福这位
“为祖国健康工作70年”的长者,
为他生命的跨度、亮度、长度致敬。
相关链接:
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海南航天产业前景广阔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