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创新农业“超短链”,构建全新价值分配机制
随着新模式、新技术的应用,农货上行逐渐取代工业品下行成为农村电商的核心,并且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实现稳定发展。
《农村电商发展趋势报告》指出,农货上行绝不仅仅是一个促进农产品流通便利化的简单路径,而是一场重配农业生产要素的革命,也是小农社会背景下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
《报告》以中国最大的农货上行平台之一拼多多为例分析表示,基于创新的“拼农货”体系,该平台帮助千万级小农户和4.832亿消费者打造出了农业“超短链”。
▲在电商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主体都在尝试构建新的模式。拼多多基于“拼农货”体系,帮助千万级小农户和4.832亿消费者打造出了农业“超短链”。(图片来源:《农村电商发展趋势报告》)
这种模式成功建立起了农户+经销商+消费者的链条,不仅解决了消费者出高价、生产者不赚钱的难题,更让中国农业突破土地分散化制约,实现大规模上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新的生产要素和价值分配机制。
《报告》显示,在电商的推动下,截至2018年底,中国生鲜农产品网络零售额预计超过1778亿元,较2012年增长超过50倍。作为农货上行的主要推动者,2018年,拼多多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653亿元,预计2019年将突破1200亿元。
随着规模的扩大,以农货上行为核心的新农业体系,有望重组旧式、低效、高损耗、高成本的体系,破解整个产业链无利润、以及对于劳动力过度依赖等难题。
《报告》分析指出,无论是基于消费者定制的C2B和C2F模式,还是经纪人、批发商、零售商直接通过线上平台销售给消费者的B2C模式,以及基于体验式消费的O2O模式,都能够推动实现生产者利润大幅增加、消费者消费体验大幅升级这两大目标,实现多赢的帕累托改进。
以拼多多农货模式为例,在以技术为核心驱动的“农货中央处理系统”和以供应链效率为主导的“新农人体系”的串联下,拼多多为分散的农产品整合出一条直达4.832亿用户的快速通道,从而大幅推动产业链降本增效,让价值回归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
推进农村生产要素重配,优化配置5.64亿劳动力
依托农产品上行产生的强劲发展动能,拼多多在4年间迅速成长为用户规模第二大的电商平台。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平台级企业开始投入农产品上行,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对此,《农村电商发展趋势报告》指出,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农货上行模式,都能大幅降低整个产业链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解放大量劳动力,从而为原价值链增加了更多附加值,并由此吸引新的才能型生产要素。
比如,网红+网络直播的模式,就吸引了更多有禀赋的人才加入到产业链中,同时节约出大量非技能型劳动力到制造业或服务业。
截至2018年底,中国乡村常驻人口为5.64亿,绝对值数量超过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人口总和。从综合素质来看,乡村的常驻人口主要是在飞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非技能型人口,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俗称386199部队)。
新型的农货上行模式,正在对涉农劳动力要素进行跨时空、跨地域重组。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一方面要求大量“有技术、懂管理”的“新农人”回流农村,另一方面则节约出大量非技能型劳动力投身制造业或服务业,为原有产业链创造出更多附加值。
《报告》指出,阿里巴巴主推的以农村再工业化为核心的农村淘宝店已吸引了海量的“新农人”返乡;而拼多多所力推的“拼农货”体系则以农产品为核心,为“新农人”返乡、做大“农货上行”的产业蛋糕提供了巨大的舞台。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拼多多已累计带动62000余名新农人返乡,在全国农产区建立分拣、包装、物流的分布式中心,直连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平台及新农人直连的农业生产者预计超过700万人。其中,在国家级贫困县,此类新增产业链预计带动当地物流、运营、农产品加工等新增就业岗位超过30万个。
▲截至2018年底,拼多多已累计带动62000余名新农人返乡,在全国农产区建立分拣、包装、物流的分布式中心,直连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任勇 摄
《报告》总结指出:在超短供应链、特色物流网、新农人、线上线下结合等发展因素的作用下,新农村电商发展趋势将构建农村地区新型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以拼多多为代表的平台将加速中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多贡献。
相关链接:
拼多多月活用户达4.29亿 净增3500万
拼多多上线“农货节” 携2万商家提升农业供应链
拼多多公布2018年运营数据:年度活跃买家4.185亿 月活用户单季净增4200万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