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城市小客厅” 宜居有温度
海口湿地入城,建设市民家门口的休闲乐园
美丽的海甸溪吸引市民游客前来游玩。王程龙 摄
湿地,点多面广,曾经多是藏身于偏远乡村的风景线,美丽却只有少数人才能靠近,大多数人难以欣赏得到。
在海口,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入脑入心,成为厚植于心底的全民共识。于是,人们看到,湿地入城,蹄疾步稳,多点开花,满城芬芳。
共建多彩湿地,共享快乐家园。海口紧紧抓住湿地建设这个重要载体,因地制宜修复提升多样湿地,设置多样化公共服务设施,统筹打造优质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实现还河、还岸、还景于民,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人们眼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徐徐展开。
美丽湿地 生态为底扮靓城市风景
海甸溪,蜿蜒流淌在城区,生生不息,见证两岸的发展蝶变。对于家住长堤路的市民李明来说,每天下班后,到河边来散散步,早已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过,最近,这条河带给他更多新的变化和惊喜。
“你看,河边种的不是红树苗嘛,绿意盎然,水畔一眼望不到头。”清风拂碧水,绿树摇曳生姿,从钟楼一直往世纪大桥方向走,这些“海岸卫士”在海甸溪扎根“安家”。
11月21日下午,记者实地走访发现,海甸溪边,一排排红树苗分布步道旁,一簇挨着一簇,长势良好,和碧水交相辉映,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红树林不仅好看,还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具有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等多重功能,大规模种植,将巩固生态治理成效,更加稳固呵护美丽海岸。
市民游客在海甸溪畔游玩留影。王程龙 摄
记者了解到,由于紧邻河流入海口位置,海甸溪高潮位和低潮位存在较大潮差,一般淡水河中能生长的植物,在这里无法生长。不仅如此,河道部分护坡岸线不稳定,硬质驳岸较多,生态环境类型相对单一、湿地面积小,缺少丰富的生物栖息空间。今年以来,海口根据河流特点专门陆续引种了红树苗,聘请专业的种植专家指导种植,确保红树成活、成林。
不仅是绿色,越多越多的色彩出现在海甸溪畔。正值下午,温暖的阳光洒在水面,波光粼粼。近处,许多三角梅在水边迎风盛开,红的、紫的……点缀在海甸溪旁的绿色带状公园中,吸引众多市民竞相驻足拍照。
在海甸溪两岸景观升级改造中,海口提倡乡土树种,打造山水林田湖草为一体的自然风光。为了体现椰城特色,留住乡愁,升级改造中广泛种植本地树、本地草,统筹推进“五化”工程,夯实热带花园城市的底蕴。数公里长的带状公园里,绿化部分以椰子树等本土树种为主基调,并搭配多种可以开花的植物品种,丰富绿化景观层次。
海甸溪两岸升级改造中注重突出生态景观,严格保护生态资源,改善动植物生境,连通生态廊道,提升生物多样性。在满足防洪排涝安全要求的基础上,扩大生态驳岸与滨水湿地的范围,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对河流水文过程、生物过程具有多种调节作用。同时,可以增强水体的自净功能,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起到稳定河岸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的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美丽海甸溪,湿地新生态。海口强化生态治理,合理增加湿地面积,完善建设生物栖息地,畅通滨水空间,打造美丽宜人的生态风景线。
幸福湿地 民生为本激活休闲乐园
水清岸绿,景美民乐。海口在保护湿地的同时,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民生为本,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治理,精细化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好家门口的湿地公园,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作为海口三角池地带的地标景观,东西湖是地处繁华闹市区的重要休闲胜地之一,深受周边3万多居民的青睐,但多年以来,随着清澈的湖水渐渐远去,这里成了脏乱差的“闹心地”,更是老海口的日常生活“痛点”。
市民坐在东湖畔享受美好惬意的午后时光。王程龙 摄
“过去,走在湖边,经常飘来阵阵难闻的臭味,浑浊的水面上有时还会出现死鱼。”回想起以前的情况,老海口人陈玲不禁皱起了眉头。岸上的“毛病”也不少:每到晚上,到此休闲的人很多,可是岸边的照明设施老旧损坏,大多不能正常使用,环湖小路坑洼严重,出行很不方便。
还清水于民。面对沧桑岁月积淀的“沉疴”,近年来海口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推进水体治理,并将东西湖列为三角池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坚持水体治理融入生态治理,分期有序推进全流域综合整治,从源头起步系统施治。
在东西湖治理中,海口科学治水,重点建立了水循环系统,新建了泵站和日处理污水量可达2万吨的一体化设备,实现污水循环利用,构建自然生态的和谐治水环境。为了提升水体净化能力,增强水生态景观丰富性,海口还在东西湖种植了多种水生植物。浮水植物中,既有睡莲,又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菜花,凸显海南特色植物风采;挺水植物中,包括美人蕉、鸢尾、再力花等,造型各具特色,点缀湖水景色。目前,东西湖水体指标已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局部区域甚至达到IV 类。
水岸同治,老城区建设亲水公园。“过去,高高的围栏将湖水和人隔离开,彼此离得很远,没有亲近性,体现不出水生态的魅力。”中规院工程师申彬利介绍,为了打造亲水休闲空间,将原有毛石砌筑硬质驳岸进行软化处理,改成了草坡入水,在安全水位线里种上水生植物。同时,将东西湖驳岸向后拓宽,完善滨湖步道空间,增加部分亲水栈道,让人与自然“亲密接触”。
让市民韩明宇印象深刻的是,在东西湖畔,亲水栈道的扶手充满贴心的细节。他记得,原来的扶手处是1米高的密封石围栏,它将人和水远远隔开。为了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亲水乐趣,施工单位将石围栏拆除后,建起生态护坡,并就近修建了亲水平台,新建了数百米长的新护栏,由6根钢丝绳和扶手组成,既安全,又舒适。
“亲水平台扶手做了倾斜处理,与水平面夹角呈15度。”中规院景观设计师盖若玫是海口三角池公园项目园林景观设计者之一。在她看来,与传统的水平设计相比,倾斜设计是一种更人性化的创新举措:融入人体工程学理念,经反复调试,找到人们趴着休闲观景的最舒适的角度——15度,这也照顾到老年人等群体的观景需求。
“每天到这里来散步,看着清澈的湖水,摇曳多姿的各种水生植物,水面上还有许多飞翔的水鸟,心里面别提多舒坦了。”蜕变后的三角池风景更加迷人,家门口的湿地乐园让韩明宇流连忘返。
和谐湿地 自然做功城市温暖宜居
在海口,湿地,既是居民的乐园,也是鸟的乐园。人鸟各有“游玩地”,相近相处不相扰,各得其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美极了,就像一副泼墨山水画,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在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远眺的市民陈玲不禁停住了脚步,凝望着这迷人的自然风景。人们在美舍河畔,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美图:夕阳西下,一地暖黄,碧波染上一层暖色,放眼望去,水鸟击水跃起,碧波荡漾、光影涟漪,清水畅流奔向远方。
这片湿地,因地制宜种植多种水生植物,成为众多植物的“乐园”。在湿地公园内,占地1.4万平方米的梯田湿地引人注目。梯田分为八级,每一级80厘米高,由各种粒径不同的基质材料和生物填料颗粒组成,每一层都对污水有一定程度的净化作用。每三级梯田又作为一个组合处理单元,污水在其间有组织地进行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垂直流动,通过填料的过滤、植物根系的吸收、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质。梯田湿地近期每天可处理0.5万吨的生活污水,远期可处理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污水。
市民游客在鸭尾溪湿地生态公园漫步。王程龙 摄
对于鸭尾溪湿地公园来说,转变更为不易。多年来,鸭尾溪的水质恶化,老海口人黄文海儿时记忆中的水美鸟纷飞景象一去不复返。“人都不愿意待,更别说鸟了。”他深知好的生态环境对鸟的重要性。
坐落在海甸岛的鸭尾溪,全长2300米,向东和南渡江相连,西接海甸五西路排洪沟,河两岸分布众多单位、住宅小区。多年来,由于“臭”名远播,这条河成为居民心中的“闹心河”“糟心地”,一度也是居民投诉最多的黑臭水体之一。在鸭尾溪,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相对单一、湿地面积小,缺少生物栖息空间,鸟根本不愿意来。
今年4月开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海口推进鸭尾溪湿地生态系统建设,除了和栈道相依而生外,红树苗也在鸭尾溪新建的众多树岛安家。每个树岛都是微型湿地,为水鸟等生物构筑自然家园。在靠近海甸岛人民大道的鸭尾溪水面,已建成的一处树岛上间隔长着多棵椰子树,被水中的数十株红树苗包围,偶尔会有水鸟到此栖息。
鸭尾溪畔,为鸟“筑”家。鸭尾溪湿地生态公园在建设中,充分借鉴美舍河生态治理的经验,在岸边修建步行道,全部采用透水铺砖,栈道及构筑物采用架空的模式,栈道在高潮位可以被淹没,保证雨洪安全与景观效果,还大力改造鸭尾溪岸坡,恢复生态护岸,建设城市海绵体(植草沟、生态湿地、树岛)。原来的硬质堤岸变硬为软,退堤还河,构建内河湿地,增加了水体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接触界面,有利于河流自然渗透,河水自然净化。蜿蜒曲折的岸线和生物树岛,增加湿地面积,完善建设生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每个家门口的湿地公园,都是一条连接人与自然、人和城市的纽带。海口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融入绿色理念,下足“绣花功”,营造多样性的湿地生态环境,让“城市小客厅”更加宜居有温度。
相关链接:
海口“美舍河湿地”等6个商标注册成功
污水处理+湿地!海口江东新区地埋式水质净化中心预计2020年底运行
静静昌旺溪亭亭水菜花 湿地导览员走进海口羊山湿地实地学习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