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沙青松乡斧头岭树上活动的海南长臂猿。记者 李天平 摄
C群活跃 对人类友好
“C群最不怕人,对人类很友好。”今年7月中旬,陈庆一行在霸王岭白沙境内的大型乔木林里安装调试红外线相机;临近中午,在海拔大约800米处的一片丛林中,非常偶然地与海南长臂猿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一开始,是一只公猿,看到我们就停了下来,还冲着我们发出几声略显急促的鸣叫声,似乎在宣誓自己的领地。”陈庆描述,不过,当时它们并不胆怯,不出一会儿,又有两只母猿也过来,其中一只还抱着一只大约1岁的幼猿;再过数分钟,尾随其后的另外几只青幼猿也都集结在红外线相机的周边,数了数,正好是8只。
“当时,我们一名技术人员在大约10米高的枝杈上安装红外线相机,2名护林员正在地上拉吊物资,大家尽量减小动作幅度,不想干扰它们。”陈庆回忆,当时长臂猿攀爬的高度距离地面有15米左右,在距离人类大约10米远处观望着。
“或许,它们当时心里很纳闷:他们不是人类吗?怎么也像我们猿类一样会爬这么高的树呢?他们到底在干啥呢?”陈庆笑侃,这8只海南长臂猿就在周边几十米的范围内徘徊了大约半个小时才离去,这算得上是近年来一次非常难得的人猿互动与试探。
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员张志城介绍,从目前来看,C群活动的范围距离人类居住区最近,但活跃的轨迹最稳定,与监测队员“碰面”的概率最大。
海南大学林学院饶晓东博士认为,海南长臂猿与人类近似,好奇心比较重,一旦遇到疑似的危险,虽说很警觉,但不会立刻逃窜,而是先专注地盯着有动静的方向,待确定是敌情后,会向同伴们发出警报性的鸣叫,然后快速逃走。
俯瞰白沙青松乡斧头岭山下的苗村。记者 李天平 摄
青睐此地 或被困于此?
记者查阅海南长臂猿科研考证数据发现,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海南岛白沙、昌江、东方、保亭、屯昌、琼海以南12个市县及地区均有海南长臂猿活动的轨迹,推测数量不少于2000只;然而,在短短的30年时间里,在人为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下,截至1980年前后,海南长臂猿数量骤降为7只;90年代初期,可监测到的海南长臂猿数量也仅为15只左右。
海南长臂猿研究学者认为,现今最为活跃的海南长臂猿C群喜欢栖息于霸王岭白沙境内,一方面,除了得益于该片区的热带雨林得到较为完整的保护、食物比较充足外,另一方面,海南长臂猿其实是被困于此。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为发展生产与森林防火需要,有关部门在现今保护区范围内开通的东干线公路将斧头岭、黑岭、雅加大岭分割成若干个不连续的区域。那时,人们或许还未想到,原始森林破碎化的弊端。人类活动的干扰,也导致“从不下树”的海南长臂猿不能跨越这一地带,只能常年栖息于斧头岭山麓一带,而该区域占霸王岭保护区核心区面积仅为14%左右。
据统计,毗邻霸王岭保护区的鹦哥岭山脉还存有数万公顷的原始林和数十万公顷的天然阔叶林。科考专家还表示,即便是斧头岭,也只有在中低山地区的环境里才适合长臂猿生存,如海拔700米以下,早年几乎大片的荒草山和小块次生林,但这不适合长臂猿生存。
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连片整体保护,是传统濒危物种保护模式的重要补充方式,对于克服单个保护区的孤岛效应弊端具有重要作用,既有机会扩大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范围,还能增加森林其他物种的遗传性,从而提高物种种群的生存能力等。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