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手艺,就是“守艺人”这一辈子的活法。在熙熙攘攘的海口骑楼老街边上,有家“老字号运清钟表老店”,店主冯运清6岁就开始学习钟表维修,23岁独自“坐镇”二尺修理台,时光在他的指尖滴答流淌过,一晃便过了半生。如今,66岁的他数不清将多少手表“起死回生”。在钟表维修一线,冯运清始终坚守着不变的初心和匠心。
冯运清专注地修着怀表。廖宇衡 摄 (点击图片可观看视频)
受父辈影响 6岁学习维修钟表
1955年出生的冯运清,是个地道的海南人。6岁时,他对钟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性格好动,总是坐不住,没少受到长辈的教训,后在父亲冯文标的“逼迫”下,冯运清也算是真正踏入了钟表维修的大门。而在往后的几十年来,钟表就像是宠物一样,时刻缠绕在他身边。
店名中的“老字号”源自祖辈,“民国时期,我爷爷开了一家琼南酒店,店里就有钟表维修这项服务。后来父亲也学习了修理仪表的手艺,我从小就在旁边看着他们工作,觉得这块小东西很有意思。”冯运清说,老人常言道,技多不压身,父亲想把他“吃饭”的技能教给子女,于是6个兄弟姐妹都跟随父亲学习这门手艺,但只有冯运清和大哥坚持了下来,至今仍然从事这份手艺活。
冯运清专注修表。廖宇衡 摄
上世纪70年代,手表、自行车、收音机被称为百姓生活的“三大件”,是多数人结婚所需用品,修表师傅随之成了炙手可热的职业。1978年对冯运清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那一年他23岁,第一次坐在修理台里独自为客人修理钟表。“这是父亲对我能力的认可。”说起,冯运清眼神坚定,修理台是钟表维修师的阵地,从技艺青涩的青年到白发工匠,冯运清在修理台前一坐就是近半个世纪。在这不大的修理台上,冯运清总能对症下药,他已不记得有多少块表在他手中“起死回生”,但修理每一块表的经验都成了他宝贵的财富。
冯运清检查怀表。廖宇衡 摄
坚持行业信条 客人不远万里慕名而来
冯运清说,修表一定要眼明、耳亮、手不抖,最重要的是要用脑力,表是最精细精密的东西,钟表维修也是一门精湛的手工艺。“这是一个非常细致的活儿,需要有耐心。一块小小的手表,可能有上百个零件,一丁点的差错都会导致时间的误差。”似乎是上天注定,冯运清的眼睛和耳朵特别好使,喜欢听钟表走时的滴答声,观察钟表的结构,这也让他与钟表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事钟表维修工作,冯运清有自己的行业信条,无论客人拿来的是售价几十块的手表,还是价值百万的劳力士、江诗丹顿等名表,一切以不伤件、精准为原则,并拿出十分的用心将表修好,他从不敢有一丝马虎。正是因为这样的行业信条,使得不少客人不远万里慕名而来。
冯运清店内摆放的旧座钟。李万内 摄
曾有一次,内地有位客人买了一台用玉石制成的钟,但出现时走时停的问题。当时这位客人已将这台钟送到当地维修店,结果都令他失望连连。最后有人建议他到海口骑楼老街附近找这家老店试试,于是,他便带着那台高档钟表来了。冯运清经过检查发现,这块钟只是出现了小故障,他稍微调整下内部零件就恢复了正常运转。
凭着多年来刻苦的钻研,以及精湛的技术,“老字号运清钟表店”吸引了许多回头客,也有不少人从各市县慕名而来。冯运清坚信只要技术扎实,就不愁没活干,即使现在钟表行业远不如上世纪70、80年代繁荣,但来店里修表的客人仍络绎不绝。“商场里不能修的我们这里都能修,要价公道、质量好,客人都乐意来找我们。”
冯运清的修表工具。廖宇衡 摄
父子兵齐上阵 传承弘扬老手艺
每天8时许,冯运清准时来到店里开始忙碌工作,直至夜晚。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如今冯运清的修表手艺已是炉火纯青,识表技术也有一手。“可以从外形、做工等方面判断一块手表的价值。”冯运清说,这是多年来修表的经验,他也希望能有人能学习,将钟表维修这门老手艺传承。
对于技艺传承,冯运清说,他们的手艺都是祖传下来的,祖训要求手艺不外传,自己也从来没有收过徒弟,他也曾担心这门手艺丢了,很可惜。好在,他的儿子冯应忠对修表也感兴趣。2012年,冯应忠开始跟着冯运清学习钟表维修,儿子早已能独当一面,现在店里的修表工作,基本由冯应忠来完成。不过冯运清表示只要还能动,他还会接着干下去。
冯应忠正在修表。李万内 摄
老店里,摆放着许多冯运清珍藏的怀表、座钟,它们就像是见证者,看冯运清用半生修复“时间”,看钟表维修行业潮起潮落、冬去春来。如今,在这间不大的维修店里,父子奔着同一目标,成为时光的守护者,更是钟表维修这一门手艺的传承者,将老手艺继续发扬光大。
记者李万内 廖宇衡 摄影报道
(海口网1月19日讯)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