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号,“教育部答复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这一话题冲上热搜,并迅速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到目前为止点击量已破10亿。
有人说:“现在的男孩子太‘娘’了,没有一点男子气概,确实应该多点‘阳刚之气’。”
也有人说:“这是性别歧视,一点都不尊重女性,把女性当作贬义词。”
一开始笔者的注意力也和许多网友一样放在“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这几个字上。
那么,什么叫做青少年“女性化”?是指男孩子行为上爱化妆爱打扮,还是性格上比较文弱?
从行为上说,一个人只要不违法犯罪,不违反公序良俗,我们就都应该尊重他的个人选择;从性格上说,一个人是否文弱也与性别无关,性格的形成除了先天之外,还与从小接触的周围环境有关。
真正的“阳刚之气”应该不是指表面上粗犷的举止和豪迈的语气,而是在于这个人对于责任担当的态度,和有保护他人的勇气的美好品质。
把男性青少年“阳刚之气”的缺失单单归为“女性化”,着实让人(特别是女性)不舒适,有被冒犯的感觉,这是在给“女性”贴上一种没有责任和担当的负面的形象标签。
但当我们从汹涌的舆论中冷静下来,发现这场舆论的发酵到底是“性别错位”还是“舆论错位”?
首先,这个提案名为“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是不是有歧视和偏见?
不可否认,从当下的教育各科目来看,体育一直是被冷落在角落的可怜“小孩”。总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学校中被占用的体育课、缺乏维修的体育器材、不完善的体育场地等,影射出来的仍是不够重视体育教育的氛围,这俨然成为推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不达标情况普遍发生的“无形之手”。
如何构建青少年的美好精神家园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心理健康对于青少年成长,理想信念对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作用也逐渐被重视。
刘慈欣的《三体》里说未来的新人类都具有传统女性化特点,面对挫折柔弱,且做不出正确的决定,所以《三体》中的领导人物都是“冬眠”的人,也就是20世纪有着艰苦奋斗精神的革命家。
如果刘慈欣是对的,那么从国家和社会角度,减少男生女性化是有好处的,应该是从精神教育上加以引导。
一个人无论应试成绩多么优秀,如果缺少健康的体魄与心理,也是难以走得很远,这样的人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也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教育部作出回应,表示会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和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加大相关问题的研究。但让人奇怪的是,这明明是一件让人拍案叫好的事情,为什么却有很多争议与不满呢?
原因就出在那个提案的标题“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这几个字背后的讨论实际上隐藏着一种社会偏见:对性别的刻板认识。女生就只能温柔贤淑?男生就只能要豪迈霸气?
对于这个多元化时代,不少人选择用丰富多彩的个性做出答复。但与之脱节的,是一些家庭仍按照一套默认的标准去教育孩子。一旦与这个标准不符,收到的就是家人的批评或者是同辈朋友的排挤。
大家真正反对和害怕的其实是社会将“性别”变成一个抽象的集合概念,不断在大家的潜意识中加深性别偏见的言论。如央视所说,我们的教育不只是培养“男人”“女人”,更应注重培养人的担当和责任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让身体和心智一并健康成长,才是最该被关注的。
总之,公众注意力,应该回到问题的本质上来,避免在网络上被带节奏。(麦馨心 黎鸿)
扫码可关注“黄灯笼辣评”微信公众号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