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皮抛光后的贝壳。黄晖 摄
色彩斑斓的螺贝,不仅是点缀在海床上的繁星、还是沉睡在沙滩上的礼物。经过贝雕师精心打磨、拼贴、雕凿后,这些来自深海的信使褪去了覆满石灰的外衣,重新展露出绚烂的容颜,在一刀一凿间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
今年40岁的周仁慈是贝雕技艺的市级非遗传承人,与贝壳打交道的时间超过20年。“贝雕已经融进了我的身体里,它是我生命中无法割舍的部分。就算这一行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我都要坚持走下去。”周仁慈说。
周仁慈的贝雕螺钿镶嵌作品——笔筒。黄晖 摄
拜师学艺 传承螺钿技艺
2001年,学习美术专业的周仁慈临近毕业,在原海口椰雕厂进行社会实践。正是这段社会实践经历,使得年轻的周仁慈与贝雕这门技艺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海口椰雕厂属于国营企业,彼时正值世纪之交,市场化浪潮席卷海口。由于难以适应市场化的竞争环境,海口椰雕厂的经营难以为继。“厂里都是老师傅,谁愿意来学都教,毕竟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了。我就跟着原海口椰雕厂副厂长、贝雕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王昌兴师傅学起了贝雕。”周仁慈坦言:“起初在厂里看到贝雕作品感到十分新奇,小小的贝壳居然能做出这么丰富的内容。而学习这门手艺纯粹出于爱好。”
品种多样的贝壳。黄晖 摄
当时海南的贝雕技艺,主要是“螺钿”镶嵌工艺。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使用螺钿这一工艺将贝壳镶嵌在家具等器物表面,早在明清时期就已有之。经过历代匠人几百年来的继承和发展,螺钿工艺已十分成熟。
然而,学习贝雕不仅耗时,且十分辛苦。“光是打磨贝壳就要耗费大量心力,学起来并不简单。”在王昌兴的带领下,通过潜心专研和刻苦学习,周仁慈逐渐继承和掌握了传统的贝雕螺钿镶嵌工艺。这一业余爱好也为潜心付出的他带来了回报。“我的第一份工作就与贝壳有关,是做贝艺画,利用贝壳做成拼贴画。没想到业余爱好成了主业。”周仁慈笑着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