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幢幢小洋房精致气派,一盏盏路灯照亮乡路……3月18日,海口秀英区永兴镇建群村荔枝花开正茂,村民们辛勤耕耘的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处处洋溢着脱贫致富的喜悦与希望。
荔枝花开正茂。卢海浪 摄
近年来,秀英区永兴镇建群村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抓手,通过“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方式,把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百香果种植、热带农业产业园、特色民宿、农家乐等特色产业链与脱贫致富链紧密联结,以发展旅游业为切入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发展全域旅游,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百年古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多举措解决土地撂荒难题
18日一大早,村民廖至强和妻子在百香果园里忙碌着,说起和百香果的“结缘”,廖至强言语里满是感激:“由于地势高,缺少水源,我们这块地撂荒了几十年,这几年水塔、道路等基础设施修建起来了,在村委会的带领下,我们种了荔枝、黄皮、百香果,多产业齐发展,日子也过得越来越不错。”
廖至强在百果园里忙碌。卢海浪 摄
“过去整个建群村只有一口深水井,一个变压器,村民用水用电极不方便,基础设施薄弱、滞后,无任何产业和项目带动发展,土地撂荒率达80%,水、电、路、产业等方面均是短板,2013年成为‘十二五’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回忆起此前村里的场景,建群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明壮感慨良多。
考虑到缺少生产用水、用电不便利、生产道路不畅等诸多实际因素的制约,村党支部决定为村里铺设道路,并利用政府扶持资金和向各社会企业寻求支持,先后为建群村修建12个水塔,安装变压器8个,打通全村所有的生产生活道路,并将水引入农田,逐步引导村民回村开垦撂荒地发展种植。自此,便开启了建群村种植荔枝、黄皮、菠萝蜜“三棵树”的发展历史。
短短5年时间,全村土地撂荒率从80%下降到了30%,村民纷纷回到家乡发展种植业,为建群村乡村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5年,建群村整村脱贫出列,实现了美丽“蝶变”。
百年古村焕发新生机
当天上午,沿着古村道行走,只见“耆年硕德”石匾牌坊、马道、古庙、古井、古宅等建筑,展现着古村文化的无限魅力。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对于拥有众多古建筑的建群村来说,如何让古村落焕发生机是重点工作。“这些古建筑既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是可以保护开发利用的物质财富。”吴明壮介绍,近年来,他们在保持村子的古老风貌基础上,对古宅进行修缮,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耆年硕德”石匾牌坊。卢海浪 摄
“我们准备将无人居住的老民宅进行整合,借助这一文化资源,积极配合村委会进行旅游业规划设计和招商引资,引进企业打造特色民宿,配齐基础设施,让村民通过出租老屋增加收入的同时在家门口就业。”建群村委会儒料村组长王仁藩说,下一步,他们还将鼓励村民发展以瓜果、蔬菜为主的生态休闲农业,促进当地农产品销售,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增加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以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南谭湖是火山爆发时自然形成的一个堰塞湖,有地下流水补充,常年流水不断,水产丰富且水质清澈。未来,我们将对这里进行改造,并与‘耆年硕德’‘冷泉谭’等景观景点进行串连,让这里不仅是村民饮水的母亲湖,更是游客的避暑圣地。”在建群村委会西南方五里之外,吴明壮向记者介绍他们未来乡村振兴发展宏图。
在乡村振兴中的未来发展蓝图中,建群村将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村域经济发展;引进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和农旅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为指导的特色瓜果蔬菜种植;以火山古村为文化轴心,植入“科技农业 + 文旅”的产业布局,活化建群八大自然村的人文历史,打造生态农业和乡村振兴建群模式,让百年美丽古村焕发时代新生机,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记者卢海浪 特约记者陈创淼 通讯员崔梅丽 摄影报道
(海口网3月18日讯)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