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南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
绿色底蕴映初心
“新物种!”
3月18日,有科研团队在《动物学研究》杂志上刊发了海南又发现两栖类新物种的文章,介绍在俄贤岭、鹦哥岭、尖峰岭等地区发现新物种——海南小姬蛙。
这是海南特有的“神奇动物”。作为岛屿省份,海南拥有全国保存最为完整、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是野生动植物的“宝库”,是不可多得的生态财富。好山好水,烙印着生态金饭碗印记,诉说着海南发展未来。
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山海,视野更加开阔,道路更加清晰。
2018年4月11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破坏了就很难恢复。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海南发展的根本立足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这一片海上绿洲和这一汪湛蓝海水,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方面作出更大成绩。
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海南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
字字千钧,言犹在耳。近三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关于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决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改到位,努力建设生态环境世界一流的自由贸易港,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
珍惜“绿色家底”——
为永续发展坚定责任担当
又是一年春季,又是一年芳草绿。
时下,走进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三派村二队,入眼一片美景:远处,山林绿意盎然,红色木棉星星点点;近旁,村宅屋舍俨然,黄花梨三角梅随风摇曳,农家乐与民宿掩映其间,一派和谐。
王下乡地处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腹地,曾是昌江最偏远贫穷的纯黎族乡镇。“王下乡的村民能够挖掉‘穷根’,端稳‘生态碗’吃上‘旅游饭’,得益于守着青山换‘金山’。”王下乡乡长杨荣辉说,自2020年5月以来,王下乡接待游客累计约7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突破600万元;人均收入从2019年的8600元上升到2020年的1.46万元。
从过去的苦日子到现在的卖风景,王下乡之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最生动实践。“两山”理念,推动着海南开启一场绿色发展、影响深远的变革与行动。
——生态文明建设在持续接力。
2018年4月,海南迎来生态文明建设新机遇。在中央12号文件中,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被单独提出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成为海南“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之一,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经验。
2018年12月,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基础保障和特色优势,严格落实源头把关责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2019年11月,省委七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海南省委关于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决定》,要求紧扣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措施确保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环保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我省第一时间召开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学习指出,要把优良生态环境作为建设自贸港的重要前提,生态环保上不能掉以轻心。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海南发展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更是我们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和初心使命。
省委书记沈晓明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生态环境保护非常关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深刻认识到海南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海南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保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各级干部必须了然于胸的“国之大者”。
既抓战略、又抓战术,近三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精准连续发力:推动一批标志性工程落地;制修订多份生态文明细分领域地方性法规;不断吹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号角;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动湾长制落地,部署开展林长制工作……一幅绿水青山的美好画卷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生态能量在不断积蓄。
近年来,全省细颗粒物(PM2.5)浓度年均下降1微克/立方米,去年数值为13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5%。城市(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镇内河湖水质达标率91.3%。主要污染物排放、能耗、碳排放强度提前完成国家下达控制目标。
我省连续举办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全国率先全域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岛建设,清洁能源装机比重目前达67%。
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实践不断涌现。全省共划定环境管控单元871个,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4个地级市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推动农村“气代柴薪”等系列举措,逐一落地实施。
装配式建筑推广的步伐,让建造房子向“制造”房子转变。目前,全省已有14家装配式建筑生产厂家投产;其中混凝土预制构件(PC)生产基地8家,年产能约74万立方米;钢构件生产基地6家,年产能约31万吨。另外还有6家在建,4家拟建。
拥有优良“绿色家底”和站在新起点上的海南,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定力思维,进入更有底气、更有条件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新阶段。
守好“绿色宝藏”——
为绿水青山绷紧保护弦
作为生态财富,热带雨林价值几何?可以被核算出来吗?
在海南,这个问题很快就会有答案。去年年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正式启动建立工作,这意味着今后通过系统统计、科学核算,这片绿水青山将拥有自己的“价值标签”。
“GEP是指特定地域单元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所有生态产品的价值。换句话说,它就是用一个清晰的数字,告诉人们‘绿水青山’到底值多少‘金山银山’。”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执行院长汤炎非解释。
覆盖4400余平方公里面积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蕴藏着珍贵的“绿色宝藏”。自“4·13”以来,我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持续推动一批标志性工程落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即是其中之一。
划定国家公园区域、启动生态搬迁试点、建设国家公园展览馆、调查生态物种资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揭牌成立、总体规划正式印发、制定管理条例、实施生态搬迁……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持续迈出步伐,为我省探索一条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另一标志性工程——“禁塑”,也同样不断取得突破。
去年8月份起,“禁塑”已在我省部分公共场所和重点行业、领域落地试点;12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项工作,旨在探索塑料污染系统治理机制,率先实行立法与名录相结合、信息平台备案管理与执法检测简易化信息化相结合、塑料制品替代“堵”与“疏”相结合。
“我们希望初步形成‘法规+标准+名录+替代产品+可追溯体系’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推动‘禁塑’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开展。”省生态环境厅土壤和农村环境管理处负责人说。
在推动省内生产企业形成“禁塑”替代品产能方面,根据最新统计,省内已有7家生产企业形成膜袋类制品产能2.2万多吨/年、餐饮具产能1800多吨/年;引进洋浦中科启程年产50万吨PBAT/PBS、中石油年产6万吨PBST基材生产,海口高新区中科院、深圳裕同、合肥恒鑫年产3万吨纸淋膜餐饮具和老城经济开发区中科院制品共上下游项目7个,全产业链布局初步形成。
面向未来,海南目光长远,聆听绿色发展跳动的脉搏。
我省从2018年开始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工作,拉开这一标志性工程的序幕。2019年3月,我省发布《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成为全国率先提出“2030年全面禁售燃油汽车”的省份,明确“时间表”和细分领域车辆清洁能源化“路线图”。
“规划的出台,对全国甚至是全球都会造成一个标杆性的效应。”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评价该规划时如是评价。
多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连续在海南举办,为我省对接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一流资源、促进海南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绝佳的对接交流平台。2020年,海南新能源汽车保有量6.2万辆,占比达4.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4%,车桩比为2.8:1。
省长冯飞指出,要以标志性项目为牵引,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树立一流目标,加强系统集成推进,加快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生态前行之路,没有“暂停键”。不时出现的环境污染案件在提醒人们,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需要长抓不懈,确保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
2020年7月,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生态环境保护百日大督察工作领导小组,组建10个专项督察组,对各市县(含洋浦)开展为期一百天的生态环境保护大督察。按照要求,各督察组要坚持一竿子插到底,绕开“指定路线”,回避“示范盆景”,让督察动真格、见实效。
环保问责风暴,动真碰硬。我省强力抓好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形成以最严谨的规划、最严格的措施、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为核心的环保问题常态化整治机制。截至去年年底,两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按时完成率分别为95.62%、96.47%;两轮中央环保督察群众举报问题基本“清零”。
解开“绿色密码”——
为高质量发展增加生态指数
护好绿水青山,才能赚得金山银山。在海南发展进程中,生动的“绿色实践”越来越多。
“4·13”以来,全省上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各项任务,紧紧围绕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两个领先”目标,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试验。
在任务安排上采取“实施方案分工全覆盖+重点任务分年度推进”方式,在制度创新上采取“成熟一批、总结一批”方式,在时间节点上采取“2020年第一阶段刚性任务+2035年中长期规划研究”方式,主次分明,长短结合,压茬推进。
截至目前,《实施方案》明确的33项重点制度成果已正式出台30项,剩余3项已形成初步成果,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履行程序。向国家发改委申报了第一批9项制度创新改革举措,已纳入国家层级推广清单。
“‘多规合一’ 集成改革和应用”“塑料污染系统治理机制”“生态敏感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造价服从生态机制”……一项项入列的改革举措,代表着卓有成效的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经验做法。
以生态敏感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造价服从生态机制为例,在我省许多新建道路上,可以找到造价服从生态、生态“跑”在修路前的鲜明注脚。
2018年9月28日,琼中至乐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中线高速全线贯通。这条纵贯海南中南部山区的道路,是我省迄今为止地形最复杂、生态最敏感、建设难度最大的一条新建高速公路。
“三最”叠加,是摆在琼乐高速规划建设前的重要难题。其中,生态最敏感,犹如一条紧绷的神经。在琼乐高速建设过程中,海南省委、省政府坚持“要把路修进去,不要把破坏带进去”的理念,从顶层设计出发,将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理念融入项目建设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贯通于公路规划、设计、建设、养护和运营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工程未动,环保先行。为保护绿水青山,琼乐高速建设“闯”出不少特别的经验做法——临近鹦哥岭的桥梁路基段,专门加装了遮光板,以减缓对鸟类和夜行动物的影响;工程六跨昌化江、八跨南圣河的背后,是基于优化跨河桥梁跨境的选择;跨越敏感水体桥身的护栏被“特别照顾”,加装上防护网,避免水体污染……
修路如是,发展亦如是。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从一开始就贯穿生态文明的理念。
“实行差别化考核,取消全省2/3市县的GDP、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考核”“要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永久停止中部生态核心区开发新建外销房地产项目”“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近年来,我省坚持发展与保护并举,以一条条“硬核”举措回应群众关切,不断擦亮我省绿色发展底色。
当前,我省符合绿色低碳环保要求的十二个重点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5:19.1:60.4。服务业比重提高6.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95.8%、提高31.5个百分点。
解开“绿色密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可以双赢,“山水经”是“致富经”也是“幸福经”。
过去三年,全省有5个城市荣获2018—2020周期国家卫生城市称号。我省以整体提升城乡环境卫生质量为例,狠抓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此外,优良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带来的获得感,也成为人们开启幸福生活之门的一把“钥匙”。
生态的“高颜值”转化为发展的“高质量”,持续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这个春天,海南将再次出发!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