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逸(1902–1927)
周逸,原名周德一,又名周庆昌,海南文昌县(今文昌市)人。少年时代在家乡附近的广智学校读书,聪颖伶俐,灵敏过人,显露出一种不甘落后、力求进取的倔劲。每次考试各科成绩总获第一名,同学们都称其为“第一哥”。他好奇心很强,只要有问题不清楚就抓住不放,大胆向别人请教。有一天,他问老师:“为什么今天的当权者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师都没想到他能提出如此问题,心中不禁称赞。
1919年下半年,周逸以全优的成绩考进府城琼崖中学。当时的府城是琼崖革命的策源地,大批有志之士荟萃于此。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市民罢市等斗争在府城地区开展得有声有色。周逸入校不久,发生了美国教士强奸匹瑾女子中学学生的事件,消息一传出,激起了全琼民众的强烈不满。在琼崖学生联合会的支持下,周逸组织学生到美国教堂门前进行集会示威,并提交书面抗议,要求惩办肇事者。美国教会慌了手脚,一面假惺惺地检讨应付学生,一面则向地方政府施加压力。结果是,腐败的地方政府责令学校当局以“无事生端”为理由,将周逸等一批学生开除出校。1920年下半年,周逸怀着愤愤不平的心情回到家乡文昌。
1921年9月,周逸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文昌中学。当时正值全岛中小学举行大罢课,抗议日本掠夺西沙群岛资源的罪行。由于周逸被大家视为“匹瑾女中事件”的英雄,因而被学校学生理事会指定为“反日保西沙”宣传小队长。他不负众望,带领宣传小队四处进行反日宣传。他的革命热情和突出的组织、宣传才干,博得全校师生的好评,先后被选为校学生理事会的宣传干事和主要负责人。在文昌中学度过的三个春秋里,他开始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琼崖旬报》等进步刊物,从中了解全国革命斗争的情况,学习马列主义等革命理论。1924年中学毕业,考进上海东华大学预科学习,三个月后转读上海大夏大学法政系。当时,同他一起在上海读书的琼籍进步学生有叶文龙、许侠夫、罗文淹、王文明、黄昌炜、王业熹、郭儒灏、冯白驹、张瑞桓、陈序经和王茀伦等人。他们在上海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琼崖青年社,介绍琼崖见闻,评论政治,揭露黑暗,鼓动民众,发动和组织青年学生参加革命活动。周逸还和符向一一起创办《琼崖青年专刊》,并亲自撰写文章发表。
1925年,震惊全国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周逸坚定地站在斗争的前列,出色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经过斗争的考验,党组织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他离开上海回到广州。1926年2月,他以中央农民运动特派员的身份,返回家乡文昌开展农民运动。3月,在他和党团员的共同努力下,文昌县党团支部在文城圣殿里成立,他被选为支部书记。在党团支部的领导下,革命形势向前发展,文昌县各区、乡农民普遍被发动起来,纷纷成立农会,“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响彻大地。周逸等人经常赤着双脚走到穷乡僻壤,考察民情,访穷问苦,领导农民打土豪、斗劣绅,动员妇女剪长辫、放裹脚,废除封建婚姻,并兴办平民学校、夜校、识字班,帮助农民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促进了农民运动的迅猛发展。
1926年6月,周逸在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琼崖地方委员会委员兼农民部部长。9月,在海口与冯平一起共同主持创办琼崖高级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担任副所长兼专职教员,培训从各县农民运动中选出来的积极分子,为党输送了一大批具有一定政治水平和军事素养的农运干部。
1927年琼崖四二二事变后,周逸被派到乐会县第四区开展工作。6月,当选为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委员。7月中旬,为了破坏敌人交通,周逸带领一个战斗小组在嘉积市附近活动,结果被反动民团包围,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周逸带领大家勇敢战斗,战斗中他中弹牺牲,时年25岁。
文字整理:程晓斌 陈立超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