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进前端分类、中端收集、后端处理的闭环产业链建设
三亚构建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
三亚全面科学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5月14日,三亚市深化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部署会暨巩卫工作分析会议召开,对《三亚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审议稿)(以下简称《方案》)进行解读,三亚梳理出9个方面47条任务清单,明确到2023年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科学化、分类投放精准化、分类收运规范化、分类处置多元化、分类覆盖全域化。
根据《方案》,三亚以“全体系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为工作原则,按照定投放点、定投放时间、定督导员、定责任单位、定转运单位的“五定” 要求,通过明确分类标准,配齐配全分类投放设施设备,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制度等举措,探索建立具有三亚特色的城乡差异化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具体而言,三亚各区(育才生态区)属地内所有的住宅小区,将按照《海南省垃圾分类收集屋(亭)配置指南》的设置标准合理配置生活垃圾分类定时投放点和误时投放点位,计划每个分类投放点位设督导员1至2名,定时投放时间为早7至9点,晚7至9点。
三亚还将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对于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农村地区,建立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衔接协同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对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采用“自行投放+上门收集”“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模式,同步推进垃圾生活分类工作。
对于新改、改建或者扩建住宅、公共建筑、公共设施等建设工程,《方案》要求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转设施,确保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方案》还对分类后的生活垃圾运输方式作出规定。三亚推行“桶车同色、标志明显”的分类运输,落实“专桶专运、专车专运、专线专运”,合理规划路线,增加运输频次,确保及时清运。
垃圾分类,事关千家万户,如何发动社会参与?三亚坚持党建引领,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学党史、为民办实事”活动,推行在职党员回社区(村、居)开展生活垃圾“站桶督导”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同时,三亚坚持生活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将生活垃圾分类常识和基本要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还将开展生活垃圾分类“青年志愿者”“小手拉大手”等实践活动,通过小手牵大手,推动家庭、带动社会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关键在于打通“全产业链条”,形成长效机制。对此,《方案》提出要推进资源化利用,优化可回收物回收网点和大件垃圾拆解点布局,每3000户至少配置1个可回收物网点,每个社区(村、居)建设1个以上可回收物分拣中转站。同时,三亚将启动焚烧发电厂扩建项目二期、厨余垃圾扩容项目等垃圾分类终端的处理项目建设,确保全面施行生活垃圾分类后,能形成垃圾前端分类、中端收集、后端处理的闭环产业链。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