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业熹(1899–1946)
王业熹,海南乐会县(今琼海市)人。1922年,随同乡到英属马来亚(今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谋生,在育英小学当教员。1923年秋回国,考入上海远东商业专科学校读书。1924年秋,与在上海读书的琼崖青年王文明、黄昌炜、陈垂斌、郭儒灏等发起成立琼崖留沪同学会,组织成立琼崖新青年社,出版《琼崖新青年》,开展改造琼崖社会的研究和国民革命宣传。192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夏,王业熹返琼,受党组织委派到澄迈中学任教务主任,共产党员陈垂斌、郭儒灏也到该校教书。他们以学校为阵地,秘密开展党团活动,在进步学生和青年中发展党员,同年6月正式成立中共邓仲支部。邓仲支部组织澄迈县革命同志会、澄迈中学学生会、宣传队等,在琼崖西路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1927年琼崖四二二事变后,11月,任共青团琼崖特别委员会组织部长。11月25日,琼崖讨逆革命军第二路军和农军攻占陵水县城,王业熹等被中共琼崖特委派往陵水县工作,12月,任中共陵水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2月16日,陵水县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陵水县苏维埃政府,选举王业熹任主席。在陵水县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全县掀起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高潮,打击恶霸地主,没收他们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1928年3月,琼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开始反“围剿”斗争,同年冬,王业熹和琼崖苏维埃政府主席王文明等率领130多名红军和部分赤卫队、琼崖苏维埃政府直属机关、附属单位军械厂、印刷厂、交通处、医院等600余人,向母瑞山转移,开辟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在王文明、王业熹等领导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在母瑞山成立大山乡苏维埃政府,进行土地革命,组织群众开荒生产,创办红军干部学校,培养革命干部,为琼崖革命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积蓄力量。
1930年4月,中共琼崖第四次代表大会在母瑞山召开,王业熹当选为中共琼崖特委委员。在琼崖特委的领导下,全琼再次掀起土地革命高潮,王业熹积极领导群众开展土地革命。1931年3月,琼崖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万宁县第四区加荣村召开,选举符明经为琼崖苏维埃政府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王业熹为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他发动根据地群众踊跃献粮,组织运输队、担架队,支援红军作战。1932年8月,琼崖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受挫后,他与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琼崖苏维埃政府委员长符明经等率琼崖党政军机关,从琼东县四区益平乡驻地撤退到母瑞山,在恶劣的环境中度过8个多月的艰苦岁月,最后剩下25人,于1933年春突围回到琼文地区,重新恢复各级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年底,王业熹与符明经、李汉、冯安全等人一起被派往琼西南开展开作。1937 年9月,被派到昌感县海尾小学任教,主持成立中共海尾支部,任书记。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2月,琼崖统一战线的战时政治工作机关——琼崖战时党政处在定安县翰林乡成立,王业熹受中共琼崖特委派遣,到党政处任组织科长,在国民党统治区积极开展统战、民运工作。8月,调回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政训室(后改为政治部)工作。1941年1月,任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政训室主任和总队党委书记。1944年2月,任东定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领导东定人民开展反“蚕食”“扫荡”斗争。1945年 5月,王业熹任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秘书长,协助冯白驹领导全琼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琼崖特委秘书长。长期的革命斗争生活,在敌后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加上繁重的民主政权建设工作,他积劳成疾,于1946年3月在澄迈县中兴地区逝世,时年47岁。1953年,海南行政公署追认他为革命烈士。1956年6月,冯白驹在其炭画遗像上题词:“生为民死为民,人虽死而精神尚在。”
文字整理:程晓斌 陈立超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