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内部数据多为“忽悠”,选择最保守方案保证成功率
机构提供的服务如何?
在一些志愿填报软件的售卖网店,记者看到不少“数据陈旧”“更新不及时”“感觉是以前的信息”等评价。一位购买了填报软件的家长告诉记者,数据参考价值不大,“很多数据都是新高考之前的,可比数据很少,真不敢按那个走。”
据了解,填报软件依靠的大数据其实都是学校官网、教育部网站和阳光高考平台上的公开信息。对于有些广告宣称的“内部数据”,业内人士表示是“在忽悠”。
一家机构的从业者告诉记者,填报软件最大的功能是把各个渠道的零碎信息整合到了一起,省却了家长自己收集信息的麻烦。但是,最终的录取结果和很多因素有关,哪怕分数线相同,也会因为报考人数的不同而影响结果,而填报软件提供的只是往年的录取数据,无法提供当年的报考数据,所以只能作为参考。
至于动辄上万元的一对一咨询,“含金量”更是存疑。记者向某位“主任级”规划师咨询北京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信息,该规划师给出的回复都是河北省2021年高考志愿如何填报。记者质疑其信息不准确,他没有正面解释,而是发过来一段某名师对新高考形势下志愿填报变化的讲解视频。
山西2020届考生家长王颖告诉记者,她去年花5000元购买了机构的志愿填报服务,但对方给的信息在网上都能查到,而且为了保证成功率,规划师让孩子选择最保守的方案,最后的录取结果并不理想。
多位从业人员坦言,“正常填报志愿都会冒一点险,考生要冲击一下比分数高一档的学校。但我们的建议都会强调考生报一些确保能够投档的学校,以保证成功率。这样有利于最后给家长交代。”
据了解,一对一的咨询往往包括兴趣测试、性格测试、人生规划等服务。业内人士透露,这些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增加服务含量,说白了就是增加内容、时长,便于收费。“一对一面谈其实只有几个小时,能了解孩子多少?更何况所谓的兴趣测试、性格测试也只是最基础的问答,没啥专业性可言。”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教授王极盛认为,一些机构在志愿填报辅导中加入的心理测评并不靠谱,“很多规划师应该并不是搞心理研究的,分析得也不很专业。”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