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白驹过隙,又是一年高考时。时隔半个多世纪,我当年的高考是怎样的情景?1964年,我参加高考,究竟是怎么录取上的,我已记不太清了,但那时读书奋斗的岁月,在我脑海中依然很清晰。我很庆幸当时没有放弃高考这一条路,也正是高考让我走出农村,改变了一生。
陈琼基年轻时的照片。卢海浪 翻拍
“读!怎么着都得读”
说起我当年的高考,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字——“难”。1959年至1961年间,一些匆匆上马的大学停办了,高考录取率骤降,招生名额少,竞争十分激烈。我是典型的农家子弟,家里有5个兄弟姐妹,母亲早逝,家里有些困难,读书在那时候看来是件非常奢侈的事。高中一个月的伙食费9块钱,对家里来说那可是个天文数字,只能全家人一起想办法凑。
“咱家离海近,实在不行就晚上回来赶海,一定可以凑出来。”跟着大哥提出的点子,我开始忙农活、赶海,半工半读。白天上课,晚上回家和大哥一起到海边摸鱼抓蟹。当时每天一点“肉星儿”都见不着,只有政府每个月发的二十斤粮食。物质上的贫穷并没有磨灭掉我对于知识的渴望和想上大学的决心。
夜晚的大海有馈赠,也有危险。在一次赶海中,我一脚扎在鱼背鳍刺上,刮出一条又深又长的口子。流血、发脓、肿胀,却一直没舍得去医院,靠着一瓶红汞水,硬是撑过来了。大不了就是考不上回家务农,不到最后一刻怎能见分晓,寒窗苦读12载,岂能说放就放。过五关斩六将,我反而更加坚定了一个念头——“读,怎么着也得读!”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