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永乐环礁晋卿岛。
“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闪耀着光芒……”40多年前,一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令人对南海明珠心驰神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三沙设市6年多以来,这个中国最南端的地级市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快速发展。
三沙,犹如散落在南海上的明珠,神秘而富饶。漫步在一座座热带小岛上,如画般的美景尽收眼底:洁白的沙滩上散落着色彩斑斓的贝壳,一只只寄居蟹、小海龟悠闲地晒着太阳,潟湖里的海水映照出翡翠般的色彩,成群遨游的飞鱼不时跃出海面,一艘艘挂着五星红旗的船只在湛蓝的海水中穿梭……
2012年6月21日,民政部发布国务院批准三沙设市的公告,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自从2012年7月24日三沙市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三沙在岛礁生态保护、城市建设发展、居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耕海乐章。
“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
漫步在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甘泉岛的沙滩上,一些被潮水冲上岸边的青花瓷片散落在贝壳间,经过海水的冲刷和洗礼,这些破碎的海捞瓷片早已没有了锋利的棱角,精美的图案仿佛在向人们诉说南海的故事。
甘泉岛,因岛上有甘泉井水而著称,是西沙群岛中唯一有淡水井的岛屿。据海南省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钊介绍,甘泉岛的唐宋遗址在上世纪70年代由广东文物专家在考古中发掘,当时就发现了唐宋时期的陶器、铁器,而且这些陶器和铁器经过检测确定有使用过的痕迹。2006年,甘泉岛遗址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泉岛是个天然的历史展厅,很有历史纪念意义,唐宋遗址展现了我国古代航海人不惧风浪、勇于探险的精神。岛上的古井也是珍贵的文物,证明了我国古代航海人在甘泉岛开荒、生活。”李钊说。
西南中沙群岛通航历史悠久,甘泉岛唐宋遗址、“华光礁Ⅰ号”沉船等南海文化遗存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证。如今,三沙岛礁上还保存着很多古代渔民拜神的古庙以及墓碑。这些古庙、珊瑚屋、老渔船等都已成为岛礁上的“博物馆”。
“这里写着北海,是我们老祖宗写的,现在叫南沙,是我们的祖宗海。这个《更路簿》就是我家老祖宗一代代传下来的,现在传到我这一代已经有六代了。”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渔民卢全炳拿出家传宝贝《更路簿》,对《环球》杂志记者说,“这是航船的命根子,出海作业就靠它。”
《更路簿》是海南民间以文字或口头相传的南海航行路线知识,它详细记录着西南中沙群岛的岛礁名称、准确位置和航行针位、更数以及岛礁特征,是千百年来海南渔民在南海航行的经验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到了卢全炳这一辈,《更路簿》已成为历史。改革开放以来,闯南海的渔民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小的木帆船早已更新为大吨位的钢制船,卫星电话和北斗导航系统普遍应用在航海中,“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正成为新潮流,一些岛上渔民纷纷转产转业,发展休闲渔业,吃上旅游饭。6岁多的三沙,在守好祖国南大门的同时,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告别“落后”和“脏乱差”
曾经,三沙岛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落后”和“脏乱差”,渔民洗衣洗澡要用又黄又咸的岛水,各家各户搭建的黑色板房参差不齐,生产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如今,三沙永兴岛、赵述岛等岛礁建起了美观环保的环岛路,渔民搬进新的定居点,淡化的海水走进每家每户,岛礁环境和渔民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
刚过50岁的张文辉曾经是三沙海事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1988年,不到20岁的他是个雷达兵,自己给部队写请愿书,请求驻守西沙,保卫家园。这一守就是30年。
张文辉说,那时永兴岛上条件相当艰苦,缺电少水,在近40℃的高温下工作,每天配给的饮用水却只有一个军用水壶的量,水和蔬菜太珍贵了。“回家探亲返岛时,老班长什么也不让带,下命令要背土上岛,每人每次最少背50斤,还要带些菜种,为的是在岛上种菜,告别天天吃罐头、咸菜的日子。”提起当年的往事,不久前刚刚退休的张文辉记忆犹新。
“原来,交通很不便利,补给船几个月不来很正常。现在,不仅有‘琼沙三号’和排水量7800吨的‘三沙一号’交通补给船,还开通了海口至西沙永兴岛的航班,只要一个小时就能抵达。”张文辉感慨,“现在在永兴岛的北京路上,学校、医院、银行、超市、水果园、烧烤吧、小吃店、图书馆、电影院等一应俱全。”
设市以来,三沙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三沙市政府驻地永兴岛上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大型冷库等陆续建成,永兴岛、赵述岛的居委会综合楼投入使用,公用住房也已分批有人入住。
“现在我们有水有电有钱赚!”住在西沙群岛银屿岛上的渔民李霞开心地对记者说。
在西沙群岛的羚羊礁,渔民郑大强正躺在家中看电视,房前摆放着太阳能发电机。“一般的生活用电用这个就可以了,再也不用开柴油机发电了。”
在永兴岛,砖红色的三沙永兴环保中心的大门格外醒目。该中心由西沙群岛垃圾收集转运站、西沙永兴岛污水处理厂和三沙市永兴岛供水(海水淡化)及配套管网工程等三部分组成,每日可淡化海水1000吨、处理污水1800立方米、处理垃圾20吨,有效保障了岛上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的“自产自消”。
南海上的一个个绿洲
在茫茫大海上,蓝色永远是主色调,海洋中的岛屿陆生植物同沙漠里的植被一样稀少。这些植物不仅可防风固岛,防止海岸线受到侵蚀,更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驻岛人的生活质量。然而,在三沙岛礁植树,难度远非内地可比,需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
2016年10月18日,强台风“莎莉嘉”刚刚过去,风雨还未停歇,腰间系着一捆绑绳的邓鹏飞正在赵述岛对一棵被台风吹倒的枇杷树实施“救援”。这一刻被照片定格,邓鹏飞也因此成为网红,被称为“扶树哥”。
邓鹏飞是三沙市七连屿工委的工作人员,常驻赵述岛,负责七连屿各岛礁的植树绿化工作。
“在这里种树太难了,每棵树都饱含心血和汗水。”邓鹏飞感叹。为了种树,三沙人创造出一系列适合岛礁植树的方法,如酒瓶种植法、椰糠种植法等。在树木的后期维护中,海水淡化设备的普及让树木的成活率有了保障,每天新种植的树木都有专人负责浇水、养护。
正是有了三沙人不服输的精神,过去被渔民们称为“荒漠岛”的西沙洲如今绿影婆娑,木麻黄、诺尼等一批绿色植物成活;数百只大凤头燕鸥、黑枕燕鸥、乌燕鸥等在西沙洲安家产卵,一只只毛茸茸的小海鸟成为西沙洲上的新风景。
“从前,渔民们都说‘海鸟不落西沙洲’,你看现在!”七连屿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春对《环球》杂志记者说,“以前之所以没有海鸟,是因为这里没有树。”
随着“绿洲”逐渐形成并扩大,岛礁生态系统也发生明显变化,成群结队的海鸟在这些“海上花园”盘旋筑巢、繁育后代。今天的三沙,树木掩映,绿意盎然,一个个岛礁实现了由荒芜到翠绿的转变。
除了树木,三沙还有大面积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的珊瑚礁。珊瑚礁生态环境不仅对热带海洋生物具有重要意义,还富有观赏价值,是宝贵的生态旅游资源。
近年来,三沙引导和配合相关科研机构加强珊瑚礁人工修复。比如,在赵述岛南侧的退化珊瑚礁区和晋卿岛西北侧的珊瑚礁上进行珊瑚礁生态示范修复,在永乐海域的全富岛北侧海沟繁殖栽培珊瑚1万株、累计珊瑚种类32种。
此外,三沙在开发建设岛礁的同时,不断推进岛礁保护修复工作,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理念规划建设各岛礁,把各岛礁当成景区和花园来规划和建设:积极研究实施永兴岛岸线保护与修复工程;落实赵述岛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稳定海岛形态;修复保护北岛岸线;羚羊礁整治修复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推进……
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上,海浪不断撞击环状礁石,翻卷起层层浪花,形成了一条浪花带。环礁内部的潟湖则波澜不惊,瑰丽的珊瑚在阳光的照耀下将海水映射出蓝绿相间的色彩。
渔民换了新活法
面积仅0.01平方公里的银屿岛世代有渔民居住。过去,渔民居住的房子多为自己搭建的木质板房,抗风能力弱,缺水断电的情况时有发生。2015年,银屿社区渔民定居点项目开工,总建筑面积645平方米,共建设5栋渔民定居楼,可满足全岛渔民居住。此外,三沙永兴社区、赵述社区还被评为海南省三星级“美丽乡村”。
走进渔民定居点,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等家电及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这些都是三沙市免费为渔民配备的,渔民“拎包”即可入住。三沙设市后将建设渔民定居点作为重要任务,一座座“海景小洋楼”在诸多岛礁拔地而起,渔民生活条件得以改善。
在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三沙还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如电影院、图书馆等的投入,不断丰富岛民业余文化生活。“以前,教师活动范围一般在学校、饭堂和海边之间。现在,我们可以在这里观看新上映的国内外电影。”三沙市永兴学校年轻教师吴泉穗说。
三沙设市以来,为保护岛礁生态环境,积极实施渔民转产转业计划,目前已设置了船舶驾驶、物业管理、绿化养护等工作岗位,不少渔民“洗脚上岸”,变身三沙公共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
67岁的黄宏波在40多年前随一家渔业公司的生产队来到西沙。如今,他从抓海龟的渔民变身为七连屿北岛海龟保护站站长,带领其他保护人员日夜巡护,成为海龟们的“贴身保姆”。
“早晨有海龟上岸产卵,我们就插牌进去。晚上再过去看小海龟孵化出来没有。如果孵化出来,我们就保护起来,不让它被螃蟹、小鸟伤害。”黄宏波说。
在三沙,这样的渔民有很多,他们有的做保洁,有的驾驶冲锋舟,有的看护供水供电设备,还有的在建设项目上做工。
近年来,三沙市还推出一系列鼓励渔民转产转业的措施,逐步引导渔民从传统捕捞方式向服务业、养殖业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得益于通讯和物流的发展,三沙渔民也纷纷做起电子商务。在永兴岛渔民村,海产品店随处可见,青衣、马鲛鱼、石斑鱼等应有尽有。“航班开通后,我们这边的新鲜渔获也可卖到海南本岛,甚至全国各地。现在凭一部手机,我们的海鲜就可以卖到岛外,有些渔民家庭每年仅靠卖鱼就可收入十几万元。”30岁出头的符帅是永兴岛的第三代渔民,大学毕业后选择子承父业。
旅游前景可期
2013年4月,西沙邮轮旅游航线开通以来,“椰香公主号”“长乐公主号”“南海之梦号”等邮轮到访西沙,吸引了不少游客。
除了海上航行,游客有两天时间可以通过接驳船登上西沙永乐群岛中的全富岛、鸭公岛和银屿岛3个岛屿。全富岛沙质细腻纯白,有着丰富的珊瑚和贝壳,是西沙最美的海域之一,被游客们称为“白富美”;鸭公岛是西沙渔民的常住地,岛上“西沙驿站海鲜干货店”“南海第一烤”等渔家乐菜色鲜美;银屿岛则更像一片海上花园,渔民在岛上种植了绿树和青菜,游客可以和当地渔民一起体验海钓、浮潜,欣赏到海水蓝绿分隔的美妙景象。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传统捕捞业的转型。渔民的渔获从以“量计”转变为以“类计”。银屿岛上的渔家乐里,苏眉鱼可以卖到400元一斤,而普通鱼类只能卖到十几元一斤。不少渔民选择近海海钓,从“以量制胜”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小而精”的海洋新耕法,端起邮轮旅游带来的“金饭碗”。
三沙市国土资源与环境保护局负责人史国宁说,三沙附近海域海水透明度高于20米,超过巴厘岛、马尔代夫等世界著名海岛旅游胜地。在一些旅游业界人士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发后,三沙或将像马尔代夫般吸引众多内地游客前往度假,市场前景广阔。
浪卷天涯岸,三沙日日新。年轻的三沙,如一名意气风发的少年,正在南海茁壮成长。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