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购买食品看好标签 科学选择放心饮食
薯片、饮料、饼干……这些美味的食品往往隐藏着高盐、高油、高糖的风险,而高盐、高油、高糖的摄入是引发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和癌症的危险因素。
食品包装正面标识可以引导消费者选购相对健康的预包装食品,改善个人饮食结构,促进人群健康。但食品标签上过多的信息、模棱两可的误导性语言阻碍了消费者成功读懂食品标签。消费者如何正确辨识食品标签信息,成为了安全选购食品的第一步。
看懂标签 拒绝“三无产品”
许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最为注意的是生产日期,许多粗心的消费者甚至生产日期都不看,拿起就买。殊不知有些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铤而走险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售卖未经检验检疫的肉类、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三无”食品等。
“三无产品”一般是指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家,来路不明的产品。没有取得食品许可证,没有受到监管,消费者常常都以为这种产品不会有市场,因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会有人购买这种“三无产品”。
可残酷的事实是,由于“三无食品”面向的对象一般是未成年人,这类群体经济状况有限、鉴别能力低,不法厂家便利用这些特点,使用价格低廉、质量低劣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后销售。这种原料有些已过期,有些属于病死畜禽肉甚至还有一些连来源都无法弄清,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这个时候,食品标签就是普通消费者最简单最快速了解某种食品的成分和特征的来源,它表达了此种食品的基本特性和信息,也是国家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引导和促进健康消费的重要措施之一。
如何看懂食品标签,识别“三无”食品,拒绝“三无”食品?
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首先,要看生产厂家名称,然后是生产地址和联系方式、食品生产许可证、是否标注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食品配料表和标注有产品生产的标准号。只要能有以上这几个信息,基本上可以判断它是不是“三无产品”。当然,不是“三无产品”也不代表这个产品就一定合格,而是正规的产品合格率要远比“三无产品”高,并且受到监督,出现问题可以维权。
科学选购 读懂营养标签
炎炎夏日,来一瓶冰镇饮料,清凉又解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大多数消费者会主动避开一些含糖的碳酸饮料,更倾向于选择一些“健康”的饮料,比如无糖饮料、天然果汁、植物饮料等。海口各大商超饮料销售区货架上摆满的各种饮品中,“无糖低糖”“0卡0脂”等概念饮料盛行,以“健康”为主打词的饮料妥妥地成为市场焦点。
海南大学大三学生吴军打开学校附近便利店的冷饮柜,一只手在“肥宅快乐水”和“无糖苏打水”之间犹豫不决。在对比了包装背面的热量表后,最终他取走了标注着“无糖”的饮品。
营养标签是向消费者提供的有关食品营养信息和特性的说明,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可以通过阅读营养标签,有意识地选择适合的产品。例如,有的人为了控制体重而注意食品中脂肪和能量的占比,有的人为保持体重或预防肠道疾病会关注食品中膳食纤维的含量。通过实施营养标签,提示脂肪、糖和钠等含量,可以提高消费者的营养健康意识,调整膳食结构和健康水平,以此鼓励全社会参与到减盐、减油、减糖的行动中来。
过犹不及 正确认识“零添加”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全民健康。食品安全重中之重就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毒性除与物质本身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有关外,还与其有效浓度、作用时间、接触途径和部位、物质的相互作用与机体的机能状态等条件有关。
自2010年提倡“零添加”工艺食品以来,“零添加”成为一种市场趋势,是商家对细分市场的争夺。目前“零添加”标注在包装食品中并不少见,不同企业、不同产品对“零添加”的定义也各不相同。
近年来,不少“成分党”将抗氧化剂、防腐剂、食用色素、增稠剂等添加剂视为“洪水猛兽”,更有不少人“谈添加剂色变”,认为只有“纯天然、无添加”的食品才健康、安全。真的是这样吗?
食品添加剂并非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人类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卤水点豆腐是我国西汉时期发明的食品加工方法,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卤水就是一种食品添加剂。
除此之外,中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实行许可制度,只有确有必要使用、安全可靠并经过我国政府批准的才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零添加”言外之意是不添加比添加更好,这其实是一种恐慌式营销;市场上有大量的“零添加”宣称是带有倾向性的,比如一些植物性产品宣称零胆固醇,实际上植物本身就不含有胆固醇;宣称“0蔗糖”,实际可能加了葡萄糖浆或蜂蜜等别的糖类。企业如此宣称,对胆固醇、蔗糖污名化了,对消费者是误导。因此,不用添加剂又能把食品做好,当然是好事,但任何一种食品添加剂在适用范围内使用都是没有问题的。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