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与音乐节,一“土”一“洋”,看上去似乎没有多大关联。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堑对村却别出心裁,以百亩山兰稻田为舞台,接连举办了三场乡村音乐节。本土音乐与稻浪相映成趣,不仅吸引了不少游客来访,同时以直播的方式,让更多人认识了堑对村,带动了消费。何止音乐节,开展“众筹认种”,吸引消费者参与山兰稻种植;深挖乡俗乡情,发展黎族特色民宿……近年来,堑对村的一系列“新玩法”,让人们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
不得不感叹,一个处在大山里的乡村,竟然能玩出这么多花样!就效果来看,诸多创新做法促进了消费,带来了人气,让不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事实上,不止堑对村,我省不少乡村大胆创新,有着独特的“出圈”密码。比如,每年丰收季节,稻浪金黄、遍野飘香之时,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别开生面的“啦奥门”庆丰收山兰旅游文化节便拉开帷幕,人们远道而来,提起镰刀,背上竹篓,在体验古法收割中,感受悠久的农耕文化;再如,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依托独特黎家风情,打造了很具辨识度的乡村旅游主题IP——“黎花里”……在创新求变中,一个个乡村脱颖而出。
从“卖农产品”到“卖风景”,乡村迎来了由内而外的深层次变化。以往,村民面朝大地背朝天,辛辛苦苦还要“望天收”,新思路、新方式的引入,拓展了农业的附加值,让村民收入更加多元。换言之,以前,农村值钱的、能赚钱的,只是辛苦耕耘得来的农产品,现在,村头的一砖一木、田间的秧苗稻浪,抑或看不见的乡土风情,也都有了价值。“风景能生钱”,认识的转变必然带动行为的改变,人们对周围的环境定会精心呵护,村容村貌自然也就焕然一新。守着好风景,也有好收入,也能走上致富路,这不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吗?
常言道,势随时移,时移则俗易。历经岁月变迁,乡村发展已不再局限于农耕,但乡土文化始终是乡村发展的根本所在。其中蕴藏的乡土风情、乡村记忆非但不过时,反而因为人们生活、旅游方式的变化,显得更为珍贵。而海南身处祖国南端,历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形成了许多独有的农耕文化、民族风情。这些恰恰是乡村振兴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此外,自驾游的走热、直播等新媒介的兴起、电商平台的进驻等,拉近了人们与乡村的距离,为美丽乡村“出圈”提供了便利。摆脱以往单一营收模式,迎合市场需求,充分挖掘乡村资源,成为乡村发展的必然选择。
不过,不管是办音乐节,还是做文化节,都不是简单的“开门迎客”,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现实中,有的地方也在创新求变,但做起来却是问题丛生,比如,有的地方注重“形式”不求“内容”,对农房外立面过度“涂脂抹粉”,对溪流、池塘等过度硬化;有的地方搞大拆大建,一哄而上,出现不少同质化现象;有的地方管理混乱、经营粗放,游客体验不佳……究其原因,多是盲目跟风,对自身特色、定位认识不清。换言之,让乡村脱颖而出,必须找准定位、突出特色,把自然风貌、乡土风情与大众旅游需求结合起来,努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形象。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乡村发展迎来广阔前景。变换思路、大胆创新,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将农耕与旅游相融,找准乡村流量密码,因地制宜解锁新方式、新模式,定能打开乡村发展新空间,让更多美丽乡村脱颖而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