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过去3年至少发现28个新物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雨林万物生 物种频“上新”
海南小姬蛙。
“上新”!“上新”!“上新”!
4月11日上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片区,来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马海霞博士团队正在进行野外科考。就在十几天前,该团队宣布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发现8个大型真菌新物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物种持续“上新”,雨林物种“户口簿”上频频迎来新成员。从尖峰水玉杯到海南小姬蛙,再到不久前刚刚“官宣”的8个大型真菌新物种,短短3年多时间,这片约占海南岛1/8陆域面积的茂密雨林至少已发现28个新成员,包括9个植物新种、6个动物新种和13个大型真菌新种。
如此频密的“上新”节奏,既展现了海南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亦折射出我省持续加大的生态保护力度。
海南山胡椒叶生炭角菌。
新物种频频亮相
今年3月,马海霞博士团队宣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发现8个大型真菌新物种,包括海南炭团菌、五指山炭团菌、尖峰岭炭团菌、茧孢炭团菌、青冈炭团菌、雪香兰叶生炭角菌、海南山胡椒叶生炭角菌和海南大头茶叶生炭角菌。
可别小看了这些真菌新物种,它们大多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在生态循环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海南热带雨林这个‘天然菌种库’中,仍有大量的大型真菌资源尚未被发现、保护和利用。”马海霞博士的话不假——在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也曾发现5个大型真菌新种,包括大盖兰茂牛肝菌、密鳞新牛肝菌、淡红异色牛肝菌、变红小疣柄牛肝菌和南亚松乳牛肝菌。
随着国家公园建设的不断推进,不少“新成员”频频被发现。
圆凸的大眼睛,短小灵活的爪子,褐色表皮上规则分布着4条金色横纹的中华睑虎,“颜值”颇高。2019年4月的一天,趁着夜幕低垂,隐于岩石裂缝中的这只中华睑虎,拖着长长的尾巴正准备外出觅食,不料撞进了海南林业工作者周润邦的视野里。
“当时一眼就看出这只睑虎的不同,经过形态学和分子学分析鉴定,最终确定这是一个睑虎属新种。”周润邦还记得,那是位于海南岛中西部的一片热带常绿阔叶林,四周覆盖有花岗岩石堆或与喀斯特斜坡相连的大型石堆,是睑虎生存的绝佳地带。
中华睑虎只在无污染的天然环境中出现,同它一样对栖息地“吹毛求疵”的,还有2020年被确定系腐生性草本植物新种的尖峰水玉杯和2021年被确定系海南特有两栖动物新种的海南小姬蛙。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