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尖峰水玉杯,生长在原生性极强的热带雨林中,目前仅在尖峰岭有发现,数量极少。”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许涵看来,尖峰水玉杯这样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的生物就像是最公正的“环境评价师”,当它们投出自己的“一票”时,说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尖峰水玉杯。
濒危物种持续增长
与“新朋友”的相遇,是一份未知的惊喜。而守护“老朋友”们繁衍壮大,则是雨林生物欣欣向荣的基石。
在吊罗山雨林,中国首支水獭监测队伍在野外布设红外线相机日夜监测,成功捕捉到5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爪水獭重返故园的场景;
在猴猕岭雨林及白沙邦溪、东方大田,“守鹿人”通过种植牧草、建渠引水、扩建围栏等举措改善海南坡鹿生境,同时开展坡鹿种群健康状况、栖息地选择等研究,让“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和谐景象重现琼岛;
在尖峰岭雨林,科研人员们为坡垒、青梅、苏铁等野生种群数量或分布点极少的植物群落编目建档,并设立就地保护点、建立植物苗圃和种质资源保护库,在他们的帮助下,部分濒危物种种群呈恢复性增长态势。
回归!复苏!这是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故事,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益启示。
“太多的物种以我们尚不知晓的方式相互关联着,这有助于整个生物圈的稳定。”刚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退休的“老林业人”陈庆明白这个道理,过去四十年间,他曾一次又一次目睹海南长臂猿将包裹着果核的“猿粪”撒落,担起植物种子传播者的角色。
作为海南岛最重要的旗舰物种和标志性物种,海南长臂猿存在的意义当然不止于此——
它仅存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标志,对其生态、行为、社会结构、意识等方面的研究,也是一把通向了解人类自身的钥匙。
2020年、2021年,海南长臂猿家族两度传来“添丁”喜讯。至此,这一全球最稀有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恢复至5群35只,也成为全球20种长臂猿中唯一能保持种群缓慢增长的物种。
“这是一个成功的故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灵长类专家组小猿组副组长苏珊·切恩博士这样评价道。
充分调动公共部门的资源,深入和广泛的国际合作,以自然和科学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当地社区的保护意识和实地参与,栖息地恢复综合管理……去年9月于法国马赛召开的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海南长臂猿保护案例》面向全球发布,总结出长臂猿保护“海南模式”五要点,为世界濒危物种、热带雨林保护等焦点问题贡献出“中国智慧”。
留白,留绿,留璞,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渐入佳境。
“生物多样性组成生态系统,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资本。”在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原国家濒科委常务副主任蒋志刚看来,随着热带雨林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工作的不断推进,未来海南岛的物种多样性数据还将继续增加。
(本组图片均为资料图)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