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五年来,海口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奋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碧水蓝天绿中行 生态美景入画来
草长莺飞四月天,无限春风海上来。
近日,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内的苗圃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红榄李开花了,鲜艳的红色花瓣,在翠绿的叶片衬托下,生机勃勃,娇艳无比。
红树林,海南湿地中耀眼的名片。这里生长着的红榄李是濒危的红树品种,国内一度仅在海南存有14株。近年来,海口通过人工培育、建立红榄李野外种植基地等方式对该物种展开保护。如今,近千株红榄李在东寨港的湿地里长势良好,生机盎然,成为观光游览的一大亮点。
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内,盛开的水菜花令人惊艳。海口日报记者张俊其 摄
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前行的步伐,红树林开始从海口郊区走入市区。在美舍河畔,曾经“三面光”的河岸经过综合治理后,栽种上了红树,守护着海口人的母亲河;鸭尾溪旁,郁郁葱葱红树树岛,成为白鹭休憩好场所;东西湖边,傍水而生的片片红树,见证着昔日海口地标的蜕变……
红树林的保护和修复,是海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缩影。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得天独厚的优势。五年来,海口坚决扛起省会城市担当,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持续擦亮海口生态底色,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新能源车的普及助力海口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图为施工人员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海口日报记者苏弼坤 摄
五年来,海口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卫好蓝天碧水净土——
2020年,我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优良率98.6%;2021年,我市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PM2.5浓度保持历史最低,空气质量稳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列;主要污染物排放、能耗、碳排放强度提前完成省下达的控制目标,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和近岸海域全年平均水质达标率100%……
环卫工人将易拉罐丢进电动分类保洁车的可回收垃圾箱里。海口日报记者陈长宇 摄
五年来,多项生态环境保护新举措在海口落地——
在全国率先实行“湾长制”试点,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在全省首批实施垃圾分类,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海口居民小区和公共机构分类垃圾桶100%配备,资源化回收利用率提高18.8个百分点;在“禁塑”工作中,从产能替代、供需对接、源头治理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向“白色污染”宣战;装配式建筑、新能源汽车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先导性项目建设全面加快……
五年来,一个个生态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海口江东新区总部经济区道孟河湿地公园风光旖旎。 海口日报记者石中华 摄
蓝天下,碧海畔,远眺海口江东新区迈雅河湿地公园,犹如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海口日报记者康登淋 摄
建成五源河、美舍河两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江东新区迈雅河、道孟河、芙蓉河三大湿地公园全面完工;探索出“湿地+”治理模式,湿地面积达到29093公顷,湿地率达12.7%,获评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
蜂虎在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栖息。海口日报记者黄一冰 摄
今年初,随着全省“六水共治”攻坚战动员部署会召开,海口将治水攻坚作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初步谋划“六水共治”项目217个,总投资达到366亿元,全力以赴守护着椰城的“肾脏”。
俯瞰海口新旧沟湿地,相连成片的农田染上“新绿”,洋溢着勃勃生机。海口日报记者石中华 摄
留住蓝天碧水,逐梦生态文明。一组组数据,一个个项目,是海口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案例,也是海口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答卷”上写下的答案。努力擦亮生态底色,海口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春日里,孩子们在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放风筝。海口日报记者苏弼坤 摄
新时代新要求,新篇章新作为。今后五年,海口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减污降碳协同高效治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口样板”。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