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沙漠地区昼夜温差非常大,气候干冷,可以说是严寒刺骨,荒漠中白天的气温零下20度。在这5个月的时间里,胡兴军带领团队将沙堆顶部和半坡上已经暴露的各类遗迹和遗物清理完毕,回到乌鲁木齐的时候,已经是腊月二十九。
胡兴军说:“我们计划过完正月十五就来干活,但回去就赶上了疫情。大家都被困在了家中,这也是工作19个年头,和家人待在一起最长的一次,这一次女儿说爸爸终于可以天天在家陪我了,听到女儿的话我的内心五味杂陈。”
2020年4月解封后,胡兴军立刻组队继续进行发掘。4至7月,正好是风季,沙尘暴是家常便饭,发掘了60多天,有40天就是沙尘暴天气,风沙一起,整个沙漠瞬间就变得昏天暗地,飞沙走石。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遭遇沙尘暴(央广网发 受访者 供图)
“因为天天就是这样的天气,即使佩戴口罩和护具,每个人鼻腔和嘴里都是沙子,所以我们也养成了干活的时候不喝水的习惯。担心沙子吃多了得胆结石,我们经常也会购买一些木耳当菜吃。只有沙尘暴达到七八级以上,眼睛睁不开,我们才会被迫停工。”胡兴军说。
一直到2022年1月3日,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全部回填完毕,田野工作才算结束。烽燧中出土的1450多件(组)文物,基本出土于灰堆中,是和牲畜粪便、灰烬、加固沙堆边缘的芦苇、香蒲草等杂草混杂在一起,戍边将士丢弃时做了保密处理,撕成碎片又揉成小团,历经1000多年,许多文书成了指甲盖大小的残片,和杂草粪便混在一起很难分辨。所以我们发掘到文化层之后,全部的堆积都要一遍一遍地过筛子。
正在对挖掘现场一遍一遍地过筛子(央广网发 受访者 供图)
胡兴军介绍,“筛沙子”是考古工地发掘的特色,重要的区域要筛上6遍,我们把字比较多的文书称为‘骆驼’,中等的称为‘羊’,小的称为‘兔子’,每发现一个‘骆驼’大家都会欢呼雀跃,但对‘兔子’我们也不放过,所以连指甲盖大小的文书残片、黄豆大小骨骰子等遗物都没有遗漏。但筛沙子是又脏又累的活,尤其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是不适宜筛沙子的,因为没有风,垃圾堆中的千年灰尘萦绕在发掘区域,久久不散,我们站在尘土飞扬的筛子旁边,就像站在了“仙境”中一样,所有的人都是土猴子,眼睫毛上挂满厚厚的灰土,就像是化妆后戴的假睫毛一样。即便戴着两层口罩也挡不住灰尘往口鼻中灌,夹杂着牲畜粪便的千年灰尘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常常出现鼻炎、呼吸道发炎的问题。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