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做好多渠道转化“文章”,海口加强秸秆综合利用——
小秸秆点“草”成“金” 净了环境惠了农民
海口通过粉碎秸秆还田等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共护一片蓝天。图为航拍镜头下绿意盎然、景色如画的龙华区新坡镇文山村。
收完水稻后的秸秆怎么办?在海口广大农村,稻谷割完后,机械会把秸秆打烂,让其在土壤中腐烂变成有机肥。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在堆肥点,实现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
从“一烧了之”到“点草成金”,海口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导向,在多渠道转化秸秆上做文章,积极引导农户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秸秆综合利用,拓展秸秆还田渠道,让秸秆利用点“草”成“金”,实现变“废”为“宝”。各种行之有效的秸秆还田模式,不仅提高秸秆农用率,促进有机物质高效循环利用,还实现了土壤有机质数量与质量快速提升,净了环境惠了农民。
“吃下”废弃秸秆 “吐出”有机肥料
5月12日一早,在琼山区红旗镇10吨易腐废弃物堆肥点,工作人员陈赛琴正熟练地打开粗粉碎机,将收储的废秸秆、枯枝树叶等放进去粉碎。不一会,她身后的工作人员林志星便开着翻抛机将粉碎后的秸秆、枯枝树叶等运送至堆肥点待其发酵。发酵后,碎料将形成有机肥料。
在琼山区红旗镇10吨易腐废弃物堆肥点菌种发酵区,一簇簇白色的菌菇长势喜人。
“以前每到水稻收获的季节,都发愁如何处理废秸秆。现在方便了,通过粉碎和发酵,能够让这些废秸秆转化为有机肥料。”看着眼前的成品有机肥料,陈赛琴不禁感慨。
陈赛琴告诉记者,农村秸秆资源丰富,过去综合利用不充分,不仅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还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去年12月,海口市红旗镇10吨易腐废弃物堆肥点建设完成,实现了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机制。
“把树枝、秸秆等含水量较少的易腐废弃物进行多次粉碎,碎料与菌种按10:1的比例进行混合后放入堆肥槽。经过翻抛、自动曝气等处理工艺,废弃物就变成了有机肥。”海口京玉公司资源综合利用事业部王智莹介绍,红旗镇10吨易腐废弃物堆肥点日处理量为10吨,辐射周边约20个自然村农林废弃物的处理。
走进红旗镇10吨易腐废弃物堆肥点菌种发酵区,一排高高的架子上用绳子串联着五六个椭圆形的菌菇栽培包,一簇簇白色的菌菇长势喜人。王智莹托着一个菌菇栽培包说,这些菌菇的“美食”就是发酵后的成品肥料。此外,有机肥还可以当作蚯蚓的饲料、农作物肥料等,由此共同构成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实现全流程绿色利用。
在琼山区红旗镇10吨易腐废弃物堆肥点菌种发酵区,详细展示了具体的堆肥过程。
在海口市生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工作点,村民可以通过以物换物的方式,用秸秆、瓜藤枝条等“农林废弃物”,换得蚯蚓粪有机肥。
“在秸秆综合利用的收储运环节,通过‘以物换物’的方式能提高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农户自行把秸秆归集到田边或路边,由公司统一收储运,按照一亩地2包蚯蚓有机肥给到农户,其中每包蚯蚓有机肥50斤。若农户自行收集运输至基地,每2吨奖励6包蚯蚓粪,如果各村集体组织收储运达到30吨的收储量,我们额外给予1吨有机肥的奖励及其他生活物资。”海南晟延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钟小龙介绍,目前甲子镇有14个村庄与其合作,今年共收储利用约6000吨秸秆。此外,该公司与甲子镇4个村集体合作开展乡村振兴蚯蚓育苗合作项目,把秸秆、农林废弃物、畜禽粪污作为育苗原料,让农户稳定、持续参与到秸秆综合收集利用工作当中,同时还能获得收益,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变“焚烧”为“还田” 共护一片蓝天
当前正值水稻成熟丰收期,也是秸秆禁烧的关键期。海口结合实际,变“焚烧”为“还田”,通过粉碎秸秆还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共护一片蓝天。
5月14日,在龙华区新坡镇文山村,村民周乃群正一丝不苟地给耕地拖拉机上润滑油。“水稻马上要熟了,到时候割完水稻,这个‘大块头’就要派上用场了。”周乃群说,他种植了6亩水稻,目前长到约70厘米高,再过10多天就可以割稻。“现在都是用农机收割,省时省工。收割机割完稻谷以后,还可以把秸秆打烂,我再开着耕地拖拉机来回跑,让秸秆在土壤中腐烂变成有机肥。”周乃群告诉记者,等到水稻集中收割的时候,周边村民都会请他帮忙犁地。
“机械粉碎秸秆还田非常好,既减少农活时间,又可以给稻田增肥,还可以保持田埂干净、村路清洁,让乡村更美丽。”周乃群笑呵呵地说。
文山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莫建勋告诉记者,文山村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3000多亩。村民在今年正月初七左右开始种下秧苗,等到端午节前后收割。收割完之后,陆续再接着种上其他作物。
为提高村民对于秸秆综合利用的水平和对“秸秆禁烧”的认识,今年4月以来,乡村振兴工作队联合村两委干部通过广播、入户宣传、签订责任书等方式,持续宣传秸秆焚烧的危害及相关政策。截至目前,文山村共有316户村民签订秸秆禁烧承诺书。
秸秆变“烧”为“还”,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也保护了环境,同时粉碎还田的秸秆还能作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
“秸秆还田既减少了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能进一步提升播种质量。近年来,使用农业机械的成本越来越低,操作越来越容易。”市农机安全监理所(市农机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宽怀介绍,截至2021年,海口拥有农机具总量34326台,全市水稻机耕的综合利用率达92.85%,水稻机收的综合利用率达93.68%,各项农机化工作正有序开展。下一步,他们将加快农业新机具推广,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应,将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上,助力乡村振兴。
过去,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镰割稻。如今,采用机械化收割的同时实现秸秆粉碎还田已成为常态。
加大秸秆禁烧宣传 推进产业化全量化利用
《海口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及垃圾的通告》《海口市秸秆禁烧常态化监管工作规程》《海口市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监管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5年)》……近年来,海口市连续出台多个相关文件,推进禁止秸秆焚烧。
“禁止焚烧秸秆,保护生态环境”“严禁露天焚烧秸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绿色生活、人人共享”……日前,在琼山区云龙镇主要道路两旁,不时可见秸秆禁烧宣传标语。
琼山区甲子镇红岭村委会天长湖热作场一带的大棚内,农户正用发酵后的成品肥料给蚯蚓上料,实现全流程绿色利用。
据悉,截至5月9日,我市秸秆禁烧防控责任书、秸秆禁烧承诺书及保证书签订工作圆满完成。各区、镇(街)与行政村和自然村签订责任书3234份,完成率100%;与农户签订承诺书及保证书124701份,完成率100%。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2022年,海南推广秸秆还田面积将达300.06万亩次,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将达到86%以上。目前,我省水稻秸秆占比70%,因此把推进水稻秸秆直接还田确定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重点。此外,省农业农村厅还印发《海南省2022年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广水稻低茬收割,制定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补贴标准,加强对水稻秸秆低茬收割、粉碎、翻耕等环节的作业补贴。
海口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作为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秸秆产业化、全量化利用,逐步形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2021年,市农业农村局新培育和引进海南省赛普思农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推动实现全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7.54%。到202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将达90%以上。
未来,海口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相关普法宣传,提升农民禁烧秸秆的法律意识。“海口将持续通过秸秆循环利用,解决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等问题,坚持示范带动与分类推进相结合,组建专家团队,加强技术支撑,建立健全奖补政策,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海口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从源头上实现秸秆“以用促禁”,同时扶持绿色产业发展,带动更多农户成为绿色循环农业的受益者。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