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寨港管理局退休职工王式军与红榄李“结缘”40余年
濒危植物的“守护者”
8月7日,市民游客在东寨港红树林科普馆参观。海口日报记者石中华 摄
从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科普馆后面小路出发,经过一段石板路,踏上通往林子深处的木桥,与两侧各色的红树相伴,一路曲径通幽。没多久,便可以看到红榄李的苗圃。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退休职工王式军,今年已经66岁了,返聘回岗位后,他每天都会到苗圃里精心呵护红榄李幼苗。
红榄李,被誉为红树中的“大熊猫”,国内一度仅在海南存有14株,属珍稀濒危红树植物。如今,在东寨港管理局和王式军40余年的努力下,已有超过20亩、2300多株的红榄李在东寨港存活下来,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培育红榄李超过2300株”
苗圃面积不大,却管理得井井有条,不同时期繁育的幼苗会被分门别类安置。
“这是还没发芽的,这是长了两三个月的,这是长了一年的,还有那边是长了三五年的……”8月5日,对于苗圃的情况,王式军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长势不同的幼苗由矮到高排列在苗圃中,最近哪株长高了几公分,哪株长势偏了,哪株的水浇少了,他都一一记录下来。
摘下帽子,王式军用袖子擦了擦汗水,穿过木板铺成的狭窄通道来到两个培育箱旁。这是用塑料水管搭起的箱子,围上纱网,再盖上纱网制的盖子,以防止螃蟹、青蛙等天敌对红榄李的破坏。
红榄李之所以数量少,是因为天敌众多、培育难度极大。王式军需要细心查看,及时处理各种威胁。“红榄李的幼苗很稀有,今年没了,明年也不一定能培育出来,所以只要能成功发芽,我就要千方百计让它们存活下去。”
好在今年苗圃的发芽率特别高,幼苗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王式军欣喜地说,经过多年的探索,他现在已经能摸索出红榄李的发芽规律,能够保证幼苗极高的存活率。在他看来,在苗圃里长大的幼苗既需要精心呵护,还要经受得住大自然的考验。
每天早上,皮肤黝黑、头戴草帽、脚踩长靴、手拿茶壶的王式军,都会准时来到苗圃,照料种子与幼苗。搬泥土、移植幼苗、处理红榄李天敌,每隔三四个小时就要浇一次水,一天要浇四五次。就连浇水也是个技术活,浇出的水要像水雾一般,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十年。“初步估计,我培育的红榄李超过2300株。”王式军说,这是他这辈子最自豪的事。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