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所高校官宣延长专硕学制引人关注。一直以来,专硕学制2至2.5年、学硕学制3年,已成惯例,对于专硕的学制变化,有学生表示“喜忧参半”。“喜”的是延长学制带来了找工作的一年缓冲期;忧的则是这多出来的一年同样带来了学费与就业的双重压力。
延长专硕学制,主要是为了保障专硕的培养质量。但是,是否延长专硕学制,各高校不要盲目跟风,而需要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专硕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论证,探索适合本校的专硕培养模式和特色。
我国从2010年起推进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核心内容就是把硕士分为学术硕士(学硕)和专业硕士(专硕),并要求2015年实现专硕与学硕的招生比例达到1:1。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专硕的招生规模已经超过学硕,2019年,专硕在校生规模占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已经超过60%。按照教育部制订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未来新增的硕士点和硕士招生,主要集中在专硕领域。
但是,对于专硕,一直以来存在“定位不清”,“身份不明”的问题。曾有学生称,专硕除了学制不同、学费不同、名称不同、地位不同外,与学硕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使得专硕没有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特色,而且培养质量也受到质疑。
解决这一问题就有两个思路,一是向学硕看齐,把学制调整为3年。这样在学制上就做到了和学硕“平起平坐”。这一思路的优点是,在当前存在“唯学历”评价的情况下,专硕可获得和学硕平等的地位,问题是专硕的培养特色可能更不明显。
另一个思路则是从专硕的育人定位出发,探索专硕不同的培养模式,根据专硕的培养目标,确定合适的学制。这一思路的优点是,真正形成专硕的特色。因为延长专硕学制,如果与育人的定位不符,非但不利于提高培养质量,还会增加学生的焦虑和负担。其面临的挑战是,高校要有自身明确的定位,打造专硕教育特色。
确定专硕的学制,要注意两个“不同”。一个“不同”是学硕和专硕的培养定位是不同的。学硕是为博士教育输送学术型人才,重点是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训练。专硕则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点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因此,不能按学硕培养模式培养专硕。在一些国家,专硕(课程硕士)学制有的只有一年,但由于强调课程质量把关,专硕依然得到社会认可。
另一个“不同”则是各个学校不同专业的专硕培养定位和要求也不同。当延长专业硕士学制成为一个普遍趋势,给人的感觉是,3年专硕比两年专硕更有含金量。其实不然。专硕的培养质量关键要看师资力量、培养模式、过程管理与过程评价。延长一年学制,但这一年如果就是让学生去实习、找工作或者做毕业论文,意义并不大。
要做到以上不同,就要求学校能够明确专硕的学制和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并就此广泛听取在读学生、毕业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的意见。其中,用人单位和毕业学生的意见尤为重要,通过听取意见,可以找出专硕培养存在的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调整。延长学制而不解决这些问题,并不能提高专硕培养质量,还会增加学生的求学成本,也影响到我国研究生培养整体结构的优化和质量提升。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