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造林增绿
让发展劣势变优势
一路南下,记者发现,“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的治沙策略是我省土地荒漠化治理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其中栽种黄花梨、坡垒等珍稀乡土树种,既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又涵养水源功能,还能立下产业基础,走出了一条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路子。
位于东方和乐东交界处的海南花梨谷旅游度假区,是我省首个以海南黄花梨为主题的景区,种植有1.2万亩海南黄花梨。基于此,景区开发了黄花梨树种参观、黄花梨加工厂、黄花梨博物馆、森林康养等诸多项目,还制作了黄花梨茶、蜂蜜、线香、黄花梨面膜等十余种衍生产品。
景区投资方、海南永涛实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永涛说:“公司在景区内实现了从种植、加工、销售到观光旅游度假的全过程黄花梨产业链。”
这片位于东方与乐东交界处,曾经荒漠化的土地,如今已任由黄花梨自由生长。王永涛说,公司在水、电、道路甚至通讯信号都没有的情况下,一步步把这块夹杂着砂石的荒土地变成了如今“金土地”。
“最早种下的400棵黄花梨评估值为3900多万元,未来整个黄花梨种植基地总资产和年产值将非常可观。”王永涛说,景区的建设也带动村民通过土地出租、黄花梨种植和就近务工实现增收致富。
面对眼前的万亩黄花梨树林,王永涛感慨,相比依托这片林子获得“全国绿化奖章先进个人”荣誉,产业的发展更让他感到高兴。作为海南为数不多的大型黄花梨产业基地之一,它不仅能够植树造林固化土地,还将帮助海南西南片区推广黄花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强起来的不只有企业。东方作为我省3个曾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市县之一,同时也是海南黄花梨的原产地,近年来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种植黄花梨树种,已成为我省种植黄花梨面积最大的市县。
早在2015年,海南省珍稀优质用材林可持续经营项目落地东方,用以支持当地可持续性森林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稀有树种和高质量用材林的培育。
在东方市天安乡温村热带乡土珍稀树种储备基地,有着当地村民承包种植的成片黄花梨。“天安乡土地较干旱,缺乏水利设施,祖辈只能种旱稻充饥。”温村村民、基地承包商高鸿铭回忆。
2005年,他看中了经济树种桉树,承包土地发展经济林产业,却没曾想几年后桉树贬值,桉树连栽还导致地力下降、水肥流失,“香饽饽”成了“烫手山芋”。后来,高铭鸿主动联系东方有关部门,希望用海南黄花梨替代原有的桉树林。
“该项目以银行出资50%、政府配套30%、村民(承包商)自付20%的形式合作,有关部门帮助完善水利、供电等配套设施,并指导农户通过林下套种等方式实现短、中、长期收益。”东方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根据设计,通过短期林下种南瓜,中期种菠萝蜜,长期种花梨、沉香等作物项目,最短一两年,最长25年,村民能不断获得收益,在项目土地出租上,温村村民还有一笔丰厚的租金收益。
“截至目前,我们共完成项目造林7.8万亩,完成3个保障性苗圃建设,累计贷款金额6139万元,不但解决了闲置土地荒漠化的问题,也为我省珍稀用材林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东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项目负责人邓琳琳介绍。
除了东方,近年来,昌江、乐东两个荒漠化监测市县也以特色生态资源作支撑,将荒漠化土地内的林草资源转变为“金山银山”,如昌江积极发展花卉产业、乐东做起干旱地区特色种植业等绿色可持续生态产业,东方和乐东还加大对违规占用林地行为的打击力度,开展退塘还林、海防林补植等举措,促进治沙兴林,以林惠民。
据了解,上述3个市县还结合我省正在实施的“六水共治”“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等标志性工程,推动土地荒漠化治理之路行稳致远。
根据海南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报告,全省荒漠化林地面积为11.3万亩,2021年,昌江、东方和乐东三地完成造林绿化约2.4万亩,使土地荒漠化得到了有效遏制。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