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展品背后的故事】
开栏的话
一朵朵翻腾的浪花,汇聚成磅礴的时代大潮。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正在北京展览馆举行。6个展区、超3万平方米、6000多项展览要素,集中展现了新时代10年党和国家事业的伟大成就、伟大变革。
从“奋斗者”号深载人潜水器模型,到“祖冲之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从驻村扶贫干部的工作手册,到一线抗疫医护者的请战书……一件件实物模型、一幅幅图片图表、一段段精彩视频,承载着一个个令人动容的历史时刻,更刻印着时代前行的铿锵足迹。光明日报今起开设《奋进新时代·展品背后的故事》专栏,请您随我们的记者一同走进展品背后的故事,感悟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这极不平凡的10年。
图为10月9日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拍摄的民法典等展品。光明网记者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单法条就有两百页!”手捧一本民法典,一位参观者饶有兴致地翻阅起来。
“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央展区第四单元内,整齐摆放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完善的多部法律文本。其中,民法典是名副其实的“大部头”——7编、1260条、10万多字……在我国浩瀚的法律宝库中,民法典是结构最复杂、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的一部。
国之重典,当之无愧!
展览墙上的一张大幅照片,定格了那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2020年5月28日下午3时许,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们,正等待着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
“一辈子都忘不了!”说起当时的场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宪忠仍难掩激动。民法典获得高票通过,会场内顿时掌声雷动。孙宪忠也用力鼓起了掌,而眼中早已噙满了泪水。
孙宪忠的心底,一直深藏着一份“民法典情结”。
1986年,我国民法通则制定,那时的孙宪忠还在读研究生,写了很多关于民法通则的论文。伴随着民法通则一路成长,孙宪忠成为我国第一届民法学博士生。虽然满怀感情,但孙宪忠也敏锐地发现,民法通则逐渐不能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此后,孙宪忠陆续提出70多份与编纂民法典相关的议案、建议和立法报告,总计超60万字!一词一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孙宪忠都会反复推敲。他始终记得,当他的老师王家福已卧病在床、口不能言时,依然颤颤巍巍地给他写下一行字:认真工作,一定要把事情做好。
“一定要把事情做好!”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
重庆歌乐山下,西南政法大学校园内,百岁高龄的资深法学家金平,仍清晰记得自己亲历的新中国三次民法起草工作。
“第一次是1954年,第二次是1962年,第三次是1979年。”这三次民法典编纂均因历史条件的限制没能实现。“必须承认,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法治深入人心,民法典才具备成功编纂的条件。”金平发自肺腑地感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制定民法典高度重视。2016年6月、2018年8月、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聚万众智慧,成伟大法典。民法典草案先后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共有42.5万人提出102万条意见建议!
民法典编纂,既不是另起炉灶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简单地进行“麻袋装土豆”式的法律汇编。这部我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对现行民事法律规范的系统性编订纂修。
看着手头已经被翻得有些磨损的民法典,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的青年法官陈扬,心里踏实了许多。
“民法典是名副其实的‘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胎儿是否有继承权,孩子给游戏充值是否能要回,见义勇为能否免除责任,高空抛物如何治理……公民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为了吃透条文和原理,陈扬经常在身边携带一本民法典,随时研究“划划重点”。
适用“自甘冒险”条款的首例民事案件、适用民法典新规的首例撤销婚姻关系案、适用“好意同乘”条款的首例民事案件……随着民法典的实施,陈扬欣喜地发现,很多老百姓打官司时也会拿出民法典,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而发声,“法律不仅写在纸上,更印在群众心里!”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