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党的二十大代表、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研究员杨新泉:
强化种业科技创新 推进“南繁硅谷”建设
杨新泉 本报特派记者 宋国强 摄
海南是我们水稻家族的福地。这里平均气温24℃到25℃,阳光充足,热量丰富。每年都有数千名科研人员,精挑细选出我们家族的精壮力量,从四面八方赶到海南开展南繁工作。海南还是国家重要的农作物种子繁育基地,其中水稻制种面积多达15万亩,可生产500多亿公斤水稻,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约10%。
三亚又“稻”喜!近日,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传来好消息:试验示范片晚造水稻平均亩产671.6公斤,加上早造水稻平均亩产910.0公斤,双季稻亩产超过1500公斤。而去年10月,在同样的地块,双季稻亩产1586.86公斤,创下了海南双季稻亩产最高纪录。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袁隆平院士提出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并于2020年12月在三亚召开了全国杂交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启动会。这两年,海南连续开展“海南双季稻亩产3000斤新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并列入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党的二十大代表、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研究员杨新泉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今年,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再次实现“双季稻亩产3000斤”目标,展示出选种的水稻品种更加契合当地实际生产的特点,也证明了粮食增产的稳定性,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对于国内农业尤其是种业科技工作者来说,“南繁”是绕不开的话题。凭借着良好的光热条件,海南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吸引科研人员前来育种,逐渐发展成为全国育种基地。
近年来,海南不断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全力推进“南繁硅谷”建设,为打好种业翻身仗作出新贡献。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初步建成、南繁科技城公共性基础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等重大科学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如今,南繁科技城成为我国种业科研机构、经营主体的“打卡地”。
“为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们种业工作者必须抓紧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杨新泉介绍,于2021年成立的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是海南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搭建的大型种业科研平台,依托和服务于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在种子科技创新和种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持续发力。
实验室将以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持续开展科研,产出育种新理论、新技术,创制革命性新品种,建立种业创新高地。
如今,实验室已引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种集团、先正达集团等20家高校、科研机构、种企作为理事单位。科研院所集聚、人才加快聚集……实验室科研成果加速产出,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陆续见诸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是我们种业工作者共同的奋斗目标。”杨新泉表示,“我们实验室希望能为‘南繁硅谷’插上中国种子创新的‘芯片’,为‘国之大者’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