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10年来,我国持续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有力支持实体经济。专家学者认为,下一步,要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更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
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我国实体经济飞速发展,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在稳定居民就业、提高经济竞争力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其中,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为支持实体经济发挥出重要作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说。
近年来,宏观政策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相机调控,从总量和结构上持续加大调节力度,有效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财政政策通过保持必要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有力保障了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有效支持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统计显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2年的12.6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4.63万亿元,年均增长8.5%。积极的财政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发挥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作用,显著降低了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特别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不利影响中,财政政策靠前发力,用好政策工具箱,打足提前量,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10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基调,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量稳质升,有力有效。”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2012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_2)年均增速为10.8%,与名义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稳健发展。
在保持总量合理稳定的基础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服务普惠金融、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截至2022年6月末,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为5.4万亿元,约占基础货币总量的六分之一,处在合理水平。
今年以来,财政货币政策继续发力,在财政收入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安排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71万亿元、比上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优先支持国家重点项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1月至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增长6.3%。同时,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进一步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实现资金“一竿子插到底”,市场主体可以更加直接、快速获得“输血”。
金融给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也保持了较大力度。今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达27.7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01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就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尤其是要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在财政政策方面,从支出角度来看,应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专项债、财政补贴等多样化的方式,加大财政资金对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李旭红认为。
支持市场主体减负
近年来,宏观政策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还体现在加大力度为市场主体减负等方面。企业税费低了,融资成本降了,发展动力更足了。
近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公告,明确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相关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按实际发生额在税前扣除,并可按100%在税前加计扣除。这项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只是今年以来出台的诸多为实体经济减负“红包”中的一项。统计显示,2013年至2021年,通过实施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达8.8万亿元,市场活力持续激发,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实体经济经营和发展中的各种困难,需要通过财政政策发力、扶持。财政政策对重点行业和相关产业提供了支持,大规模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尤其对减轻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实际负担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说。
尤其是,分行业看,制造业退税5818亿元,占比26.3%,是受益最明显的行业;分企业规模看,小微企业是受益主体。已获得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92%,共计退税8902亿元,金额占比40.2%。
除了减税降费,近年来不断降低的融资成本也带给企业实实在在的优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截至2022年8月,1年期LPR为3.65%,较2018年年初贷款基准利率下降70个基点;企业贷款利率为4.05%,较2018年年初下降126个基点,处于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
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的不利影响,今年减税降费力度空前。截至9月20日,今年以来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4万亿元。其中,作为“重头戏”的增值税大规模留抵退税效果突出,已退到纳税人账户的税款达22113亿元。
今年以来,LPR报价已多次下调。1年期LPR下调两次共下行1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下调3次共下行35个基点。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序推出,也引导存款利率下行。9月中旬,国有商业银行主动下调存款利率,带动其他银行跟随调整,其中不少银行是自2015年10月以来首次调整存款挂牌利率。
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当前,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已经成为稳投资、稳需求、稳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在带动扩大实体经济领域的有效投资中发挥出了综合效应。
10月20日,海南省成功发行新的两期专项债券,总额超过35亿元,分别用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基础设施建设。同一天,河北、黑龙江也分别发行了不同额度的专项债券。这是各地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的最新进展。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专项债券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2015年至2021年,我国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2.2万亿元,有力支持扩大有效投资。
同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地方政府专项债二者共同发力,政策效能迅速释放。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近期已完成6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为引导政策性资金和市场化资金有效匹配,人民银行新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8000亿元贷款额度和金融债发行额度,优先用于支持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今年,我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在去年12月提前下达1.46万亿元的基础上,3月份已将剩余的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额度全部下达地方。各地“快马加鞭”发行使用,截至8月底,已累计发行专项债券3.52万亿元,用于项目建设的额度已基本发行完毕。目前,各地正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务结存限额,力争10月底前发行完毕并尽快投入使用。
何代欣认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必须把积极财政政策效能提升与支持实体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将稳定经济社会运行作为宏观调控的主线索,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先导作用和带动效应,并与其他宏观政策充分、有效衔接,形成组合效应。
“此外,还需加强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动态调整,进一步精准施策,通过优化税收优惠方式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同时,继续发挥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的效应,引导制造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全面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李旭红说。
周茂华认为,货币政策需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目前国内需求仍处于恢复阶段,须继续加大对受困行业企业、中小微企业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应加大政策储备,促进有效投资“补短板、调结构、稳就业、带消费”综合效应充分释放,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基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果静 曾金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