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量近乎腰斩,有医院直接取消科室,部分主要城区的三甲医院也开始与基层医院争夺孕妇,之前非常热香的妇产科现在也到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地步。据媒体报道,全国各地的产科正一同经历这场寒冬。在生育率下降的背景下,我国的生育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高龄、再生育产妇比例明显增加。整体分娩量减少,高等级医院更倾向于积极争取,病人向上转诊加强,基层医院则更可能因为技术、服务水平不足而流失病人。
产科寒冬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儿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怎么办?随着出生人口的持续减少,医院对儿科医生的需求也将下滑,部分高校才开设不久的儿科专业,可能面临减招、停办的命运。这对高校开设专业的启示是,不能盲目追逐热门,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时,要拓宽专业面,提高专业的适应性,否则,窄口径的专业人才培养,很难适应社会需求的急剧变化。
我国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在2015年前后,引起舆论高度关注。当时的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儿科医生缺口可能高达20万,各地医院的儿科门诊人满为患。由于2016年我国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有不少专家预测,随着出生人口增加,我国儿科医生的短缺问题将更为严重,由此呼吁加快儿科医学人才培养。
教育部门和高校都迅速作出回应。教育部表示,要加大儿科医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具体措施包括: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工作;深入推进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教育工作,为基层每年培养5000名左右从事儿科等各科常见疾病诊疗服务的全科医学人才;进一步扩大儿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要求38所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增加研究生儿科专业招生数量,力争到2020年达到在校生1万人。2016年,教育部批准包括首都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郑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在内的20所高校,新增儿科学专业。
2016年、2017年,我国确实出现了本世纪以来的出生人口高峰,但是,到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就出现大幅下滑,2022年的出生人口数比2016年的出生人口数少了830万。有不少选择儿科的学生,经历了“过山车”的感觉,在2016年、2017年选择儿科专业时,这是大家都看好的“热门专业”,而在2020年、2021年毕业时,由于出生人口迅速下降,医院对儿科医生的需求也相应减少,未来前景不明朗。
还有一些人认为,随着三孩政策的开放,国家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儿科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好的。这并非基于理性分析得出的结论,缺乏对出生人口变化的科学预测。我国高校在开设专业时,存在跟着舆论跑,追逐热门的问题,这容易导致专业设置的重复,以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高校在开设专业时,应该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以及社会的真实需求,进行充分论证,避免刚开设的专业就由热转冷。
另外,考虑到社会需求变化具有不确定性,高校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时,要加强专业通识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重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把关,办出本校的专业特色。我国出生人口减少,对儿科医疗、保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要培养高质量的儿科医学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同时,要以更好的工作待遇、工作环境、事业发展空间,来吸引优秀人才选择儿科。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